存款利率歷史新低背景下,銀行理財市場迎來大幅增長!
10月23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三季度》(下稱“理財市場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場共存續理財產品規模32.13萬億元,首次突破32萬億大關,迎來規模歷史新高。
自“資管新規”以來,銀行設立的理財子公司逐步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新發行凈值型理財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開展自營理財的中小銀行收到金融監管部門清退要求,多地城農商行已實現清零,并全部轉為代銷。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批中小銀行不甘淪為代銷,部分上市城商行申請設立理財公司的意愿仍十分強烈。據券商中國記者近期從業內獲悉,位于華東、華中和西部地區的三家上市城商銀行,申請理財公司牌照事宜已獲金融監管部門受理,城商行理財公司有望迎來新成員。
理財市場規模首次突破32萬億
市場熱議的“存款搬家”有了明顯的承接渠道,今年第三季度,銀行理財規模突破歷史新高,首次超過32萬億元。券商中國記者據理財市場三季報數據測算,2025年三季度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相比今年年初增長2.18萬億元,相比今年二季度末凈增1.46萬億元。
券商中國記者此前統計匯總的9月末獨家數據顯示,規模超過1萬億元的共14家理財公司年內增量,構成了全市場的主要增量,前三季度合計新增1.76萬億元,占市場增量約80%。正因如此,規模超過2萬億的理財公司數量,較去年的總共3家新增至6家。
投資者新增數量也能反映更多居民正在將存款轉為理財。據理財三季報披露,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場持有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39億個,同比增長 12.70%。另據記者測算,今年前三個季度累計新增投資者個數約為1400萬個,其中上半年新增約1100萬個。
始于今年5月的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讓三年期至五年期定期存款進入“1字頭”時代,而主要配置債券、同業存單、現金及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資產的銀行理財,仍能維持2%至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讓更多居民轉入了理財并獲得相應的回報。
理財市場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5689億元。其中,三季度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792億元: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83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509億元。
事實上,相較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資管產品,銀行理財的主要構成是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固定收益率產品。據理財市場三季報,截至9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31.21 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14%,而配置一定比例股票、公募基金的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占全部產品的比例不足3%。其中混合類產品僅約8300億元,權益類僅約700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25年以來A股市場表現轉好,包含權益資產的“含權理財”規模也在增長。據統計,年內混合類產品合計較年初增長近1000億元,一改此前數年連續萎縮的態勢;權益類理財產品合計較年初新增約100億。
另據券商中國獨家數據,14家規模1萬億以上的理財公司,前9個月混合類產品合計新增約2200億元;當中包含固收類權益增強型產品的12家公司,前9個月新增規模更是達到9000億元。
資產配置上看,理財市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理財產品投資者資產合計達34.33萬億元,同比增長8.53%,其中權益類資產占比2.1%、公募基金占比3.9%,公募基金占比較年初增加了1個百分點,即較年初新增約4000億元。
三家上市城商行有望新獲牌照
截至今年9月末,獲批開業的理財公司已達32家,多年未發新牌照的市場格局有望迎來變化,理財公司數量或將擴容。
分析當前中小銀行客觀情況,由于人才儲備不足、系統和科技能力缺失、市場規模較小等條件的限制,部分中小銀行早就放棄了自營理財的業務,轉向代銷。
但也有小部分中小銀行將理財業務能力置于整個大財富管理板塊之下考慮,較早鍛煉出自營理財凈值化能力,并且相關產品頗受行內零售客戶歡迎。因此,部分中小銀行仍不甘心僅僅作為理財代銷渠道,而希望向監管部門申請設立理財公司,發行自營產品。
多年未批新牌照的理財市場,在今年有了積極的進展。今年8月,券商中國記者在調研中獲悉,位于華東地區的一家上市城商行,申請理財公司牌照的事宜,在今年已獲得監管部門的受理,監管部門在調研該行之后,放開了對其理財規模的限制。幾乎同期向監管申請的銀行中,還有一家華中地區和一家西部地區的上市城商行。不過市場亦有消息稱,其中一家銀行采用的是聯合多家中小銀行共同申請理財子公司牌照的方式。
不過,一批規模小、渠道弱、資質相對較差的中小銀行,或將于2026年末黯然離場,按監管規定將存續自營理財清零。據理財市場三季報,截至今年9月末,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存續 規模達29.28萬億元,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91.13%,而銀行機構存續規模占比已低于10%,僅為2.85萬億元,同比下降28%。
另一組數據也在反映更多中小銀行正在轉為代銷。理財市場三季報顯示,9月末仍有存續自營產品的銀行數量減少至181家,較年初減少37家。代銷隊伍中,除母行代銷以外,9月全市場有583家機構跨行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去年同期增加35家。
業內研究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對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成立理財公司難度較大。應抓住理財產品銷售暫未對第三方開放的時間窗口,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產品經理和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及其他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將自身打造成為‘金融產品超市’,搶占財富管理大市場的先機?!?/p>
另據開源證券分析師劉呈祥此前研報,中小銀行具有較為廣泛的客戶基礎,相較于理財公司來說仍具有代銷優勢,可挖掘長尾客戶的空間。目前,下沉的農商行代銷的產品主要是其他農商行發行的產品,未來有望拓寬合作渠道,發揮下沉市場優勢。
責編:戰術恒
排版:王璐璐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