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加快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應用試點;到2030年,歐洲經濟區內機場起飛航班混合加注SAF比例提升至6%;從2026年起,新加坡對所有離境航班征收可持續燃料稅;從2027年起,印度、馬來西亞、韓國推出SAF強制摻混配額……全球航空能源消費的“SAF時代”呼嘯而來。
航空業是交通領域減排難度最大的產業,而今也踏上找尋傳統燃油替代的征程。在政策驅動下,SAF需求或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業內預計,2030年至2035年,行業供需缺口將超2600萬噸。按照當前近20000元每噸價格計,SAF市場規模將達數千億元。
“SAF熱浪”來襲,曾被厭棄的地溝油,化身為飛機綠色燃料,甚至一度出現“地溝油不夠用”的供需失衡情況。面對強需求預期,A股公司布局SAF業務明顯提速,但低產能和高成本是重要考驗。
圖片來源:AI生成
地溝油“香上天”
河南君恒生物廠區裝置高效運轉,“吞”下地溝油原料,產出SAF等產品。地上廢棄物搖身一變化身為飛機引擎的“綠色動力”,推進濮陽這座石化之城擘畫綠色轉型新圖景。
相較于傳統燃油,SAF能降低69%—90%的二氧化碳排放,且能無縫銜接現有的商飛動力系統,成為當前航空業減碳的可行路徑。此前,全球航空業制定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目標。
歐盟對SAF應用表現積極。自2022年起,所有從歐洲經濟區內起飛的航班須混合加注一定比例的SAF。2025年加注比例要達到總燃料的2%,2030年提升至6%,2050年提升至70%。2%的SAF用量相當于近100萬噸的SAF需求,是2023年全球市場需求量的2倍。
這拉動了中國廢棄油脂出口的持續增長。2024年我國UCO(工業級混合油)出口總量295萬噸,創歷史新高。外銷UCO主要就被用來生產生物柴油和SAF等交通用油。
國際航協北亞區副總裁解興權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中國是餐飲大國,飲食文化豐富,食用油消費量大,且中國地溝油收集成本相對較低,經過加工能轉化為生物燃油。
我國SAF應用大潮亦快速起步。按照民航部門計劃,今年我國SAF消費量2萬噸以上。綠色目標牽引下,近期SAF產業動作頻頻。8月下旬,中國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聯盟成立;全國首個SAF產業專項政策《成都東部新區支持可持續航空燃料發展的若干政策》隨后發布;9月下旬,簡陽可持續航空燃料原材料項目啟動,為當地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
中國SAF驗證飛行已啟動。某國有航司人士介紹,“去年,國航、東航等從北京大興、成都雙流等機場起飛的多個航班開始加注SAF。今年以來,更多機場起飛的國內航班開始常態化加注摻混1%的SAF混合燃料。目前來看,航司運行平穩,低碳化轉型穩步推進。”
香港國泰航空此前承諾將于2030年將其SAF的消費比例提高到10%,并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多數航司將SAF應用視為ESG體系建設的一部分。中國東航公告表示,在董事會航空安全與環境委員會指導下,制訂并實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年度工作計劃,專項編制了《碳達峰行動方案》,推進SAF部署與應用。
政策要求和航司承諾雙驅動下,旺盛需求推升價格。
近期,歐洲SAF價格突破2700美元/噸。海新能科在公告中解釋,價格持續上漲主要受到強制添加政策執行力度、原材料成本及長期需求提升等方面因素影響。“為加速SAF的應用,歐盟推出補貼計劃,旨在為航空公司提供資金補貼以實現SAF采購量目標;同時,歐盟各國強制添加比例將趨于同步,加強了歐盟政策的執行力度,SAF需求逐步釋放。”
在解興權看來,隨著航空業凈零排放目標漸行漸近,SAF作為減排主要可行技術路線,正被航空產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
產能競賽打響
SAF需求放量,越來越多的企業上馬項目。
今年7月底,錫裝股份公告,擬共同出資設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投資三方基于技術互補與產業協同,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成本,努力實現其技術和產品的市場應用。這標志著公司產品和技術拓展到新的應用領域。
當前,君恒生物正全力推進100萬噸/年廢棄油脂加工可持續航空燃料項目建設,這是全國在建的最大SAF產能項目。維爾利今年也在江蘇南通設立合資公司,投資建設廢棄油脂預處理工廠,將廢棄油脂加工為可用于SAF等產品的工業級原料。
SAF潮起,傳統地煉企業迎來轉型良機。多家石化企業對記者介紹,山東、浙江等地煉廠,可以利用現有設施,直接改造生產SAF;還可通過整合原料收集、對接航空公司,打造全新的綠色產業鏈。
解興權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目前中國內地已至少有16個SAF項目,今年產能大概在100萬噸規模,2026年會迅速提升至200萬噸。
“受制于國內需求不足,中國SAF產能并不高,全球主要的SAF產能聚集在歐美國家。”解興權表示。
這種布局能否賺到錢呢?從上市公司披露情況來看,中石化系的鎮海煉化等頭部企業毛利率較高,一些中小廠商則低于10%。
山東某生物燃料企業對記者分析說:“回收廢棄油脂直接出口利潤微薄,加工成高附加值的SAF產品,就可以獲得更高的銷售額和利潤。中國有很強的化工制造能力,國內廢棄油脂資源也相對豐富,在國內生產出SAF成品,總成本低,會體現為價格層面的競爭力。”
國際航協能源轉型總監Hemant Mistry認為,原料、認證、渠道,三方面因素決定了布局SAF企業的利潤空間。“中國SAF出口歐盟等地存在溢價,但要扣除包括認證費用、物流、可能性關稅在內的隱形成本。”他判斷,“未來將形成馬太效應,技術強、渠道穩的頭部企業才能吃到‘肉’。”
減排與成本的平衡
在供給端,國內SAF產能競賽開啟;而在需求端,依然難以滿足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地溝油目前每年最多收集500萬噸左右,即使全部用于生產航空燃油,每年也只能生產30多萬噸規模。這對于航空行業未來需求來說,可謂杯水車薪。Hemant Mistry認為,要實現SAF的產量進一步擴大,需要實現原料的多元化。
目前,基于油脂與廢油的HEFA-SAF占據了市場大部分份額。“除了以廢棄油脂為原料生產SAF之外,利用非糧食生物質制成‘綠色乙醇’進而制成SAF,以及利用二氧化碳加上綠氫合成電子甲醇進而制成SAF,這些都是目前技術成熟且商業化可行的路徑。”Hemant Mistry表示。
這種原料多元化的進程,或將改變產業分配格局。
前述航司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說,目前SAF原料端主要集中在川渝、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布局者會優先考慮同時靠近資源和消費地區的華東和川渝地區。隨著無差別加注模式的推廣和健全,以及新技術的發展成熟,SAF產能布局或將靠近農林廢棄物及綠氫等資源地,屆時有望向西北、東北等地區轉移。
與之相伴的還有成本難題。根據國際航協的估計,SAF的全球平均成本預計將是噴氣燃料的4.2倍,尤其是傳統燃油價格在2025年也將有所下降,讓SAF的采購成本更顯高昂。同時,在SAF強需求等帶動下,地溝油的成交價格一度攀升至每噸7000元,非常接近食用油的價格。
解興權表示,SAF成本太高,不利于推廣,而當前民航的目標是先把量、價穩住,“有錢賺,才能發展”。
前述航司人士也向記者坦陳,從巴黎機場起飛的中國航司在當地加注SAF,近些年加注比例呈增加趨勢,抬高了燃料成本,如何消化成本成為擺在航司面前的新課題。“面對政策與市場的壓力,國內民航業左右為難。一方面要積極響應‘雙碳’目標;另一方面在國內航空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航空公司脫碳技術帶來的成本壓力,會影響到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面對SAF的高昂成本,中國民航近兩年盈利恢復進度不及預期。今年上半年,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南方航空三大航空央企雖然減虧,但仍繼續虧損。
國際航協方面一直呼吁,燃料供應商須停止在有限的SAF供應中牟取暴利,并提高產量以滿足客戶需求。“按照目前的SAF成本,要在2050年實現凈零碳,需要支付的成本將高達4.7萬億美元,建議各國出臺相應的鼓勵性政策,確保形成使用SAF的良性有效的市場,只有實現更大規模量產,才能把成本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