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錨定歷史坐標。
專家認為,新時期資本市場肩負著為科技創新注入金融活水、為產業升級構筑賦能樞紐的核心使命,需通過制度創新、耐心資本培育與高水平開放協同發力,打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面向“十五五”,資本市場將加快從傳統融資平臺向創新要素聚合器和產業升級助推器轉型,以更深層次改革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更強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深化制度改革,激活科技創新強引擎
近日,星河動力完成新一輪融資并啟動IPO輔導,借助資本力量加速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的研制與商業化進程。幾天前,另一家商業火箭“獨角獸”天兵科技也完成IPO輔導備案,藍箭航天、屹信航天等企業紛紛推進上市進程。這些硬科技企業與資本市場加快對接步伐的背后,是資本市場發行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關鍵環節的制度性突破,提升了對科技創新的制度包容性、適應性。
面向“十五五”,中國資本市場將加快從傳統融資場所向創新要素聚合器和產業升級助推器深刻轉型。
——提升制度包容性,更大力度支持創新。今年6月,證監會推出科創板“1+6”改革政策,將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范圍擴大至商業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認為,應繼續以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推進發行上市、并購重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創新。在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看來,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投資者將更加注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從而引導資源進一步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匯聚。
——暢通并購重組機制,激活產業整合與創新資源優化配置。隨著“并購六條”出臺和相關制度規則持續優化,今年前8月,上市公司累計披露資產重組1234單,其中重大資產重組152單,同比分別增長40%、150%。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認為,應進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并購重組,優化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落地重組股份對價分期支付機制,通過更深入的制度改革,進一步提升并購重組效率與市場活力。
——強化股債聯動,激發多層次市場協同效應。加強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同樣是激活創新資本的重要環節。自債券市場“科技板”在今年5月推出以來,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已超1萬億元,成為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業界人士期待,通過深化風險分擔、增信機制和評級方法創新,進一步擴大科創債覆蓋面。同時,推動REITs底層資產向硬科技領域拓展,更加凸顯其作為新質生產力加速器的功能。
充沛金融活水,打造耐心資本新生態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規模達14.4萬億元,在投項目15萬個,其中創業投資基金在投項目投向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初創科技型企業的數量占比分別為74%、50%、32%……數據清晰表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以其“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耐心資本特質,精準適配科技創新活動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擔當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角色。
正因如此,壯大耐心資本被視為資本市場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另一關鍵所在。未來一個時期,需從募資、投資、產品等多維度協同發力,系統構建有利于耐心資本“愿投、敢投、能投”的制度環境與市場生態。
——創新制度供給,構建耐心資本培育新機制。近年來,政府投資基金規模在創投行業整體資金規模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作為耐心資本的重要載體,政府引導基金正通過制度創新發揮日益顯著的杠桿效應。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胡玉瑋說,應充分發揮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杠桿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在“十五五”期間,政府引導基金需要作為耐心資本和風險分擔者,通過參股市場化創投基金,共同支持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風險共擔的科創投融資生態。
——深化投資端改革,暢通中長期資金入市通道。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分析,“十五五”期間相關部門將著力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繼續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建議,對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建立合理的盡職免責機制,引導機構關注長期價值。
——加快產品創新,打造適配金融工具矩陣。針對科技企業“長周期、高風險、輕資產”的特點,產品創新成為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專家認為,“十五五”期間,資本市場將聚焦產品創新,重點突破傳統品種的適配性限制,打造更貼合科技企業資金需求的金融工具矩陣。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監謝亞軒提出,創新“可轉債+技術期權”組合產品,當企業達成約定技術里程碑時,允許投資者以約定價格轉股,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動態平衡。推廣“政府引導基金跟投+銀行信貸”聯動產品,由政府基金對早期科技項目先行投資,銀行按約定比例提供配套貸款,形成先財政引導后市場跟進的資金接力。
通過制度、投資和產品三維度協同發力,一個更加適應科技創新需求的資本市場生態也將加速形成。
雙向開放賦能,構建全球互聯新格局
國際金融機構高盛在最新報告明確:“中國資本流入股市的結構性趨勢可能已經開始。”這份報告敏銳地捕捉到,基于投資分散化需求以及對中國市場的持續低配,中國市場已重回全球投資者視野。
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證監會近期表示,將不斷提高跨境投融資便利度,吸引更多源頭活水,努力讓更多全球資本投資中國、共享成長。
展望下一階段,專家研判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將呈現三大趨勢性特征:
——制度型開放將向縱深推進。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王漢鋒預計,“十五五”期間將重點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適度放寬投資額度管理,擴大投資范圍至衍生品等更多資產類別。
——市場互聯互通將持續拓展。“目前,我們正與滬深交易所就滬深港通納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機制以及人民幣柜臺納入港股通等項目進行緊密合作。”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
——配套產品服務將不斷完善。章俊表示,未來將鼓勵開發更多面向境外投資者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提升人民幣資產吸引力。
在擴大高水平開放進程中,企業“走出去”步伐也更加穩健,境外上市備案效率顯著提升。寧德時代港股上市從受理到獲批僅用25日,彰顯監管部門對優質企業境外上市的支持力度。
“‘走出去’的內涵日益豐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企業境外上市搭建了全球資本與中國實體的溝通橋梁,期貨結算價“走出去”則提升了國內產業的國際定價話語權。這些創新模式既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又促進中國資本市場規則與國際標準深度融合。
證監會表示,將進一步提高境外上市備案質效,營造更加透明、高效、可預期的監管環境。業內專家認為,“十五五”期間,中國資本市場將與成熟市場深化互聯互通,雙向開放格局將持續構建。隨著“深港通”優化、“滬倫通”拓展以及跨境指數產品不斷豐富,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將邁入新階段。
以改革之筆繪就創新畫卷,用金融活水澆灌產業沃土。隨著“十五五”規劃藍圖徐徐展開,資本市場必將在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征程中展現更大擔當,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