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創新合作論壇暨聯盟年度大會在重慶舉行,關于“工業大模型與工業智能”的話題是本次大會討論的核心話題。其中,云從科技(688327)與青山工業合作推動落地應用的十大AI智能體案例,成為大會焦點之一。
云從科技副總裁張立在大會上表示,許多看似“萬能”的通用大模型,一旦進入工廠車間,常常出現“水土不服”。工業場景要求的絕對精準、深度專業和實時響應,恰恰擊中了通用大模型的軟肋。工業環境要求AI系統具備絕對準確的執行能力,而通用大模型卻可能產生“幻覺”,給出不負責任的答案。
“它(大模型)缺乏老師傅數十年積累的深度行業知識,更像一個‘通才’而非‘專家’。更為關鍵的是,在高速度運轉的產線上,大模型的反應速度往往跟不上設備節奏,這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率。”張立指出。
兩年前,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就曾指出,在工業領域里,人工智能需要諸多長尾算法,無論是檢測缺陷還是其他識別任務,都需要單獨訓練模型、單獨收集數據,用非標的方法解決。“很多工業場景沒辦法用AI解決問題,因為為了解決1%性能,就可能付出100%的成本。”
面對這一行業難題,云從科技給出了一條務實路徑——通過構建多智能體系統,打造能夠協同作戰的“數字專家團”。
據張立介紹,在云從科技與青山工業的實踐中,智能體展現出兩大核心優勢:“學得快” 與 “經驗足”。雙方通過打造十大智能體,讓其各司其職,又協同工作,形成了覆蓋企業關鍵業務的數字專家團隊。
其中,“知識管理專家”能夠隨時響應各類業務查詢與數據問詢,文檔查詢響應時間從平均15分鐘大幅縮短至3秒以內,實現了從“新手”到“熟手”的極速蛻變。“生產質量專家”能夠精準分析返修數據,定位質量根因;“設備維修顧問”則輔助進行故障診斷與維修決策,提升運維效率。這些智能體已經分析了超過4000條檢修記錄,可基于問題描述自動診斷故障、并基于歷史數據提供解決方案。
“這十大智能體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協同作戰的‘數字專家’。”張立表示,各智能體通過云從分層社會網絡架構聯動,決策層(如指標問答智能體)下達目標,協調層(如超級知識助手)打通數據鏈路,執行層(如設備維修、安全監控智能體)落地操作,形成“感知—決策—執行—反饋”的完整閉環,使青山工業相關生產環節整體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