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意法半導體發布的第四季度營收預測受到市場關注,公司預計該季度營收為32.8億美元,低于分析師平均預期33.5億美元。這一結果增加了市場對成熟半導體行業能否持續復蘇的擔憂。
無獨有偶,意法半導體的競爭對手德州儀器周二發布的業績預測同樣令投資者失望。德州儀器預測表明,面對日益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客戶正在減少訂單。
回看意法半導體業績情況,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為31.9億美元,分析師預測為31.2億美元;營業利潤為1.8億美元,分析師預期為2.144億美元。
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在聲明中表示,全年市場“出現復蘇跡象”,根據展望中值,2025年全年營收約為117.5億美元,意味著下半年較上半年增長22.4%。同時,公司宣布將年度凈資本支出計劃縮減至20億美元以下,以“根據當前市場狀況優化投資”。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正影響著著剛剛開始從持續的庫存過剩中復蘇的汽車行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現芯片短缺后,下游客戶囤積了大量芯片,但需求復蘇緩慢。
此前,意法半導體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業績出現意外虧損,Jean-Marc Chery將該成績歸咎于一位客戶。他彼時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挫折,并預計第四季度將實現增長。資料顯示,意法半導體的很大一部分銷售額依賴于蘋果和特斯拉。
在本次業績公布之際,該公司還下調了2025年資本支出計劃,略低于20億美元,理由是當前的市場狀況。此前預期為20億—23億美元。
意法半導體成立于1987年,是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Thomson半導體公司合并而成,采取全球垂直整合制造商(IDM)模式。公司的“芯片”被嵌入到前沿的創新設計中,并使其在各類產品中發揮出關鍵作用,比如電動汽車和遙控鑰匙、大型工廠機器和數據中心、清洗設備、硬盤、智能手機等。
雖然業績情況不及預期,但意法半導體在中國的發展正如火如荼。今年9月,意法半導體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曹志平介紹,目前意法半導體在中國有近5000名員工,約占全球總員工人數的10%,分布在銷售、設計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各項職能。
作為意法半導體增長最快的地區市場之一,發展至今,意法半導體已在中國建立起強大的渠道基礎設施。通過擴大自有產能,同時加強與本地伙伴的合作,更好地支持中國市場客戶,是目前意法半導體所推行的“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地化戰略。
據了解,近年來意法半導體在中國已打造了一條兼具成本效益和韌性的供應鏈,采取完全本地化、可擴展的垂直整合制造(IDM)模式,主要選用本地設備供應商,采用本地材料供應商。例如,公司通過和三安光電與ST在重慶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資廠,承接碳化硅前工序制造業務;委托華虹宏力代工40納米MCU、OFT、BCD/IGBT產品,建立一條專屬產能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