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托行業資產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大關。日前,中國信托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蔡概還在上海舉辦的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循環驅動論壇上介紹,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全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為32.43萬億元,與上年末相比增加了2.87萬億元,增幅為9.7%,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43萬億元,增長幅度20.11%。
此前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信托行業受托管理資產規模為29.56萬億元。而如今,信托行業資產規模在資管行業中僅次于保險資管和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創下行業發展里程碑。
對此,蔡概還表示,近年來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信托公司轉型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主營業務正在從傳統的非標融資業務向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的資產服務信托、資產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轉型發展,呈現出規模回升、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
具體從業務結構上看,信托業務“三分類”政策下的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等已經替代了傳統的融資信托和通道業務的業務模式,成為驅動本輪信托資產規模增長的主導業務模式。
蔡概還指出,信托公司開展“三分類”業務,特別是資產服務信托業務,需要和銀行保險機構、資產管理機構、中介機構等在內的各類資管機構開展更多合作。其一,信托機制為財富管理帶來了諸多優勢。同時,信托機制可運用在社會民生領域,凸顯社會效應,信托的靈活性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以在保護弱勢群體、養老及慈善等方面不斷創新。此外,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信托公司也可以與其他資管機構開展廣泛合作。
例如,在家族財富管理領域,除了傳統的投資管理,還包括家族信托的設立、家族企業的傳承規劃、慈善事業規劃等多方面內容,信托公司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客戶的深層次需求,廣泛和相關機構開展溝通合作,讓信托業與客戶之間的托付關系更加緊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信托業具有“人少規模大”的特征。中國信托業協會10月9日發布的《2024—2025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行業67家信托公司從業人員數量穩定在1.8萬人左右。如按32.43萬億元管理規模與1.8萬名從業人員計算,信托行業人均管理資產規模超18億元,這一數據遠超多數金融細分領域,成為行業“人員少、管理規模大”的直接注腳。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信托行業從來不是靠人數取勝的領域——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專業能力,而非人力投入。無論是資產配置、風險管控,還是針對高凈值人群的家族信托、針對企業的資產服務信托,均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跨領域的金融知識、精準的風險判斷能力和定制化的服務設計能力,這些“專業壁壘”遠非單純增加人力所能替代。
“信托業要深刻把握歷史使命,圍繞受托人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信托關于財產獨立、資產隔離的功能優勢,規范開展‘三分類’業務,逐步形成堅守定位、治理完善、經營穩健、服務專業、監管有效的信托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蔡概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