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指出,根據電池使用壽命推算,我國即將迎來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據統計,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量突破30萬噸,對應市場規模超480億元,預計到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在此千億藍海市場中,百川股份(002455)憑借全產業鏈優勢已搶占市場先機。
鋰電資源化回收技術提升推動行業發展
根據百川股份10月21日在投資者關系平臺對投資者的回復,公司鋰電池資源化利用項目目前生產運行中。百川股份早在2019年就將該項目納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投資規劃,并在2024年一季度進入生產階段。公司鋰電回收項目技術較為先進,回收價值和回收率相對較高。公司已探索出基于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創新生產運營方式,還針對退役磷酸鐵鋰電池全組分綠色資源化關鍵技術進行研發,實現鋰電資源化回收技術提升,并建成示范工程,提升國內鋰電池資源化利用水平。
在國家政策推動電池回收行業快速發展的機遇下,公司電池回收業務有望進一步發揮先發優勢。
同時,上述發布會上介紹,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圍繞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將積極推進相關國家標準研制發布。
實際上,百川股份也積極參與標準制定,推動行業發展。公司10月21日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表示,公司子公司寧夏百川新材料參與起草了《退役動力電池拆解放電技術與安全規范》、《廢舊鋰離子電池極片材料回收技術規范》、《廢舊動力電池有價金屬回收率計算與檢測方法》、《廢舊鋰離子電池物理再生利用拆解技術規范》等相關團體標準。
負極材料業務迎來產能、售價雙提升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公司積極布局鋰電材料產業鏈,構建起磷酸鐵/針狀焦→磷酸鐵鋰/石墨負極→磷酸鐵鋰電池→電池資源化利用的產業鏈,實現鋰離子電池產業閉環。上游、中游產業的持續延伸,這也讓公司電池回收業務具備行業領先的成本和技術競爭力。
例如,公司與行業龍頭企業相互合作,同時組建了優秀的研發團隊,重點開發高端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高壓實長循環磷酸鐵鋰材料、優先提鋰和負極材料回收利用等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利用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整個鋰電材料產業鏈的技術水平。
2024年公司負極材料(石墨化)實現營業收入約3.7億元,比2023年大幅增長42%。2025年公司不僅迎來負極材料三期項目正式投產,更受益于行業需求旺盛,產品價格提升。公司在10月21日還披露,公司以市場為導向,密切關注市場動態與行業趨勢,近期對石墨負極產品進行了漲價。
儲能子公司以技術沉淀鞏固市場核心地位
在新能源板塊,百川股份子公司海基新能源致力于儲能業務,在產品上已實現了電芯產品及儲能系統的品種多元化,深度綁定行業內頭部客戶,與眾多系統集成商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積極進擊1CP充放電差異化市場,向專業化和行業細分領域發展,強化在儲能領域的市場地位。
投資者持續關注公司在儲能特別是儲能電芯領域的技術發展。10月21日,公司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回復投資者時指出,海基新能源主營鋰離子電池、電池組以及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應用領域覆蓋較全,案例豐富,下游應用可覆蓋至大型集裝箱式儲能系統、工商業儲能產品、戶用儲能設備以及通信備電等多個應用領域。公司技術團隊對電池的發展態勢進行了持續關注,研發了鈉離子電池、半固態電池等產品,公司會提前進行技術儲備,酌情考慮后續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行業資訊平臺高工儲能10月16日發布的信息,近期海基新能源推出全新135Ah1C儲能電芯,這款電芯充放電性能穩健,通過材料優化、結構創新及工藝升級,實現高循環壽命與低內阻,保障高效能量轉換效率,充放電能量(2Prc)/充放電能量(Prc)均≥95%。在實際場景中,無論是大規模儲能電站運行,還是工商業儲能系統調度,均能穩定充放電,減少能量損耗,兼顧穩定性與經濟性,適配“一芯難求”下各行業對高可靠儲能產品的需求。
高工儲能認為,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海基135Ah1C儲能電芯傳承公司技術積淀與市場優勢,通過性能升級重新定義行業技術標準,延續優勢并實現性能升級,進一步鞏固市場核心地位。這既為緩解2025年儲能行業“一芯難求”注入動力,也助力全球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