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技浪潮,奔騰不息;金融活水,汩汩向前。作為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保險資管堅持守正創新,躬身實踐并勇于探索,奮力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即日起,證券時報社聯合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推出“銀保資管業探路科技金融”系列專欄,敬請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銀行理財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資管形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資管業的排頭兵和生力軍。作為連接近31萬億元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的重要橋梁,銀行理財行業在支持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方面肩負重要使命。
“要積極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到國家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中去,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科技強國建設。”近日,中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黃黨貴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說。
在黃黨貴看來,銀行理財用好這些資金,發揮好“橋梁”優勢,把握好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既能助力發展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又能實現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這是理財需要探索的路徑和方法。
加大科創領域配置力度
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黃黨貴表示,隨著我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需求持續增長。而理財公司要緊跟行業轉型發展政策,積極把握新形勢下業務發展機會。
他認為,理財公司支持科技金融可以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方面是圍繞高質量發展重點前沿領域,加強科技創新行業投研能力建設,深入研究科技創新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規律特點和融資模式,通過發行各類風險等級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不斷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領域相關資產的挖掘和配置力度,為這些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平衡好“資產”和“資金”,在保障科技強國建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同時,與廣大投資者共享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紅利。
黃黨貴強調,科技金融核心目標是要支持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推動“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融資成本、融資久期以及融資模式各有特點,也就有不同形態的投資標的和投資品種。
完善三大體系支持科技創新
目前,理財資金以支持投資科技型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為主,在權益類資產配置、資本市場業務以及產品服務體系建設上,在探索耐心資本、實現全生命周期陪伴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黃黨貴認為,探索銀行理財支持科技創新,可從完善人才隊伍、產品服務、投研體系等三大體系來開展工作。
一是理財公司要不斷推進金融科技人才的吸收和培養工作,努力完善科技金融人才選拔培育機制,夯實科技人才儲備。同時,要重點引導干部員工樹立和踐行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風險觀,把實現高質量發展當成首要任務,積極完成科技金融相關任務要求。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產品服務體系,以差異化產品體系服務各生命周期科技型企業。理財公司只有在科技創新領域建立品類豐富、期限完備的產品貨架,全面提升產品-客戶適配度,才能做到有效引導更多耐心資本和長期資金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投研體系建設。理財公司要充分發揮理財資金在一級、二級市場投資的靈活性,通過配置科創債券、科創股票基金以及助力科創行業發展的非標等形式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配的配置組合。
專注風控能力長期建設
由于科技創新行業資產價格波動相對較大,這對理財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黃黨貴表示,為服務好人民資產保值增值,理財公司可以利用大行集團優勢,專注于科技金融管理及風控能力的長期建設。
據他介紹,中國銀行在集團層面制定了支持科技創新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產品服務方案,從產品服務體系、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以及保障機制方面,協同集團各類成員單位共同做好對科創企業的金融支持。
該公司還強化科技類資產信用評審和行業分析專業能力的建設,針對重點領域的行業分工,優先匹配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評審人員,提升風險審查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在權益方面,做好長期跟蹤、深度研究,做好風險預算模型,將主觀判斷與量化指標相結合,通過倉位管理降低產品波動,平衡風險和穩健要求。
在面對極端情況下產品凈值波動大的行業問題上,黃黨貴建議:“可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應用,考慮到投資科創債是當前理財公司支持科技創新最重要的途徑,建議建立健全優質企業信用融資擔保體系,形成多層次的風險共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