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2025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從金融供給、金融集中、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金融生產最大可能性邊界和金融監管五個方面闡述了人工智能(AI)對金融領域的影響。他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已開始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其對金融的促進與影響可能是重大而根本性的。
肖遠企認為,金融供給層面,在人工智能時代,金融產品的研發、轉化和生產成本可能大幅下降,不僅讓產品多樣化、觸達遠端客戶在經濟上變得更加可行;更重要的是,過去被忽視或被認為不經濟的小眾需求,在成本收益上也變得更加可持續,產生了所謂的“長尾效應”。
“以信息數據為例,數據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大型金融機構因為擁有海量、多維、實時的歷史交易數據、客戶行為數據和宏觀數據,能夠訓練出更精準、更強大的預測模型和風控模型,形成‘數據—模型—客戶—數據’的正向反饋,同時配以巨大的資本投入,吸引頂尖的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可能對中小機構形成競爭壁壘,產生所謂的‘馬歇爾沖突’。”肖遠企還提到不同規模的金融機構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上存在的差異,他指出,穩定而有效率的金融結構需要多樣化的金融主體和交易市場,中小機構如何通過調整發展戰略和業務結構以適應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確保仍具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對于維持一個合理均衡的金融結構至關重要。
此外,對于人工智能時代的金融監管,肖遠企表示,金融監管鼓勵支持金融機構運用最新科技,優化金融服務、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加強風險管理,確保穩定有序。遵循金融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把握好集中與分散、特色與同質、安全與效率等方面的動態平衡,努力構建具有韌性的金融體系。
“當然,金融監管本身也要加大資源投入,完善監管方法與流程,提升監管科技能力。”肖遠企稱,人工智能科技仍在不斷發展,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處于不斷擴大與深化的過程,未來仍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