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5上海蘇河灣大會上,申萬宏源證券董事長劉健表示,中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正在進入高增長、多元化及增加境外資產配置的新時期。從配置結構看,中國居民財富結構正經歷從儲蓄與單一房地產投資為主,逐步向股票、債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權、保險、黃金等多元配置轉型。
“過去中國居民家庭資產中房地產投資占比接近七成,而近年來房地產在家庭資產中的比重已經顯著下降,股票、基金等權益類投資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穩步提升至15%左右。”劉健說。
從年齡結構看,中國年輕投資者群體日益活躍,目前30歲以下股票投資者的數量占比已提升至30%,他們不僅追求資產增值,更注重投資的便利性、全球視野與風險分散。
在劉健看來,從金融產品供給看,當前金融市場產品體系還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資產類別方面,盡管以股票、債券、公募基金等為代表的傳統產品體系已較為完善,且我國市場容量及交易規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在綠色金融工具、跨境ETF、商品及衍生品等創新產品上,國內產品供給還明顯不足。
“現有投資產品之間的風險關聯度偏高,容易出現行情向好時多數投資產品普遍上漲,行情走弱時又集體下跌的情況。資產種類的單一導致居民財富管理難以真正實現分散投資。”劉健說。
在投資渠道上,以滬深港通為代表的互聯互通機制豐富了居民配置境外資產的渠道,但跨境配置的便利性及覆蓋面仍顯不足。據透露,截至2025年9月,內地公開銷售的北上(香港)互認基金共計41只,基金規模約2400億元,互認基金規模及占比都明顯偏低,還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跨境投資需求。
為進一步提升金融市場服務居民財富管理的能力,劉健建議豐富可直接投資的資產和產品類型,豐富ETF產品類型,尤其是加大寬基指數類、商品類、外匯類及跨境ETF產品的創設。他說,可通過將居民長期投資與稅收優惠結合的策略,鼓勵長期持有與穩健收益型產品的發展,引導資產管理機構發行更多3-5年期的多資產組合型產品。
同時,適度擴展權益類、商品類、另類資產產品占比,積極發展指數期貨與期權市場,降低投資機構的交易成本與對沖門檻。不斷豐富互聯互通機制內涵,擴展覆蓋范圍,引入更多跨境產品。
在跨境投資產品方面,劉健建議,積極拓展涵蓋不同市場、不同資產類別的跨境主題產品,例如聚焦亞太新興市場、全球科技龍頭、境外綠色基建等主題的主動及被動管理型產品,滿足投資者對不同區域和細分行業的投資需求。同時,要進一步豐富跨境理財通、ETF互認產品類型,探索引入更多跨時區、跨幣種、跨資產類別的結構性產品和指數掛鉤產品,穩步將跨境投資標的拓展至海外REITs、高收益債券及私募基金等資產,更好滿足居民財富管理跨境化、全球化配置的需求。
劉健說,還應加快推進財富管理的服務分層,構建覆蓋不同投資者群體的差異化服務體系。一方面,要著力打造覆蓋高凈值、中產及普通投資者的全品類產品體系。在服務高凈值客戶全球化、定制化需求同時,加大面向中產和普通投資者的普惠型工具創新,推出更多寬基指數、紅利價值指數、公募REITs等產品,引導投資者加大被動投資和定期投資,通過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幫助普通投資者打破以存款及跟風投資為主的傳統模式,以較低成本逐步實現跨市場、多幣種、多策略的資產配置。另一方面,要順應財富管理市場年輕化、數字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拓展與年輕人價值觀和產業認知同頻的創新產品,圍繞新消費、新產業、新終端、新數字等推出更多創新型的指數產品及數字金融產品,提升客戶全流程的體驗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