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墻皮脫落、保溫層失效、水管老化,甚至房屋結構出現隱患......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大批早期建設的住宅也進入“中年”維修期。
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城鄉住房總建筑面積已超660億平方米,其中房齡超30年的建筑占比達35%,也即總面積超過230億平方米。大量建筑因材料老化、違規改造等問題,安全隱患逐漸凸顯。
日前住建部方面表示,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50多個縣級市,已經全面開展了城市體檢工作。城市體檢怎么做?有何標準?檢后如何優化?就此第一財經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
城市體檢全面鋪開
“城市和人一樣,是有機生命體,為了健康也需要體檢。”
日前,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會上介紹稱,目前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50多個縣級市已經全面開展了城市體檢工作。
隨著我國城鎮化加速推進,各類“城市病”問題開始凸顯。以較核心的住房安全為例,當前我國大量住宅已進入需修繕或重建的階段。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告訴第一財經,我國住宅房齡主要分為幾檔:一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破危舊房。二是超過50年使用壽命的房子。三是接近50年壽命的住房,比如建于1975年左右的小區。四是1980年以來的住房,房齡普遍超過30年。
克而瑞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城鄉住房總建筑面積已超660億平方米,其中房齡超30年的建筑占比達35%。從市場需求看,我國建筑修繕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未來五年建筑體檢相關從業人員預計達50萬人。
這些房齡超30年、甚至50年的樓體,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
嚴躍進表示,房齡超30年的老舊住宅,建筑材料最佳使用期已過,經長期風吹雨淋,普遍存在外墻皮脫落、保溫層失效、墻壁開裂等問題。部分房屋因水管破裂導致墻壁滲水,管道銹蝕、電線老化也會引發漏電風險。
從房屋結構看,房齡較老的樓體可能出現墻體出現裂痕、樓體破損嚴重、外墻裸露等問題,根據鑒定情況可分為損壞房、嚴重損壞房和危險房。相關衍生的問題,還包括建筑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抗震安全等。
除了住宅樓體,對城市健康的衡量還涵蓋小區、街區、城區等層面。
為識別各類城市問題,早在2019年,住建部便確定了沈陽、南京、廈門等11個城市,作為全國首批城市體檢試點城市。2023年底,住建部發布《關于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
“政府主導+多元籌資”
我國的城市體檢怎么做?有何標準?住建部前述文件已有初步導向。
《關于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的指導意見》顯示,開展城市體檢工作要堅持城市政府主導,建立城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區、街道和社區共同參與,第三方專業團隊負責的工作機制。
在政府主導模式下,城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制定城市體檢工作方案、工作規則和技術標準,遴選第三方專業團隊。第三方專業團隊負責體檢數據采集和分析診斷,匯總城市體檢結果,編寫城市體檢報告。
該文件還顯示,城市體檢工作于每年3~8月開展,各地可按照預算管理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統籌安排資金對城市體檢工作給予支持。
“當前城市體檢工作以‘政府主導+多元籌資’模式推進。”嚴躍進告訴第一財經,政府通過中央財政專項補貼、地方配套資金及專項債支持等開展城市體檢。其他資金方面,比如增加了商貸等支持,超長期國債的引入也是方向之一。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當前城市體檢主要還是通過政府出資;另一方面,因為政府資金有限,體檢范圍主要包括老舊小區、公租房等;也有地方試點給房屋投保險,通過保險公司解決資金等問題。
記者查閱住建部發布的《城市體檢基礎指標體系(試行)》發現,當前的城市體檢涉及住房、街區、城區等方面。住房體檢的核心指標包括:篩查存在結構安全隱患、存在管線管道破損的住宅數量、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的住宅數量。
在社區層面,重點篩查未達標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小區、未達標配建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的小區、停車泊位缺口數、未達標配建公共活動場地的小區數量、未實施物業管理的小區數量。
街區層面,重點篩查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需要更新改造的老舊街區數量等。城區層面,重點篩查城市黑臭水體數量、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年度保障性住房占比、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事故數等。
配套政策有發力空間
城市體檢的目的是服務于城市更新。
2025年5月15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意見提出,要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包括小區燃氣等老化管線管道,整治樓棟內人行走道、排風煙道、通風井道,支持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
同時,加快拆除改造D級危險住房,通過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種方式,積極穩妥實施國有土地上C級危險住房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非成套住房改造。
目前,老舊小區及危房除了加固修繕,原拆原建也是方向之一,即把原有老舊房屋徹底拆除,原址重新修建一棟房屋。“原拆原建作為徹底的改造方式,適用于結構嚴重老化、安全風險極高的小區。”嚴躍進告訴第一財經。
李宇嘉認為,隨著1980到2000年建設的小區相繼進入“中老年”階段,大量住房因配套設施落后、結構安全隱患突出,將被陸續認定為C、D級危房。這部分住宅產權關系相對清晰,“原拆原建”有望成為未來危舊房屋改造的主要路徑。
中指研究院研究總監吳建欽對第一財經表示,“原拆原建”模式具備一定可行性,主要在于原拆原建主要是建造成本,項目運作更容易地實現平衡,居民也可獲得居住空間變大、購買新增面積價格優惠、政府提供補貼等實質性好處。
“近年來,武漢青山區住宅合作社模式、衢州江山市永安里小區原拆原建,均通過建設余量住宅、市場銷售用于平衡建設成本。”吳建欽表示。
不過,該模式也存在一定潛在挑戰。吳建欽表示,一是需要業主自籌一部分資金,相較于傳統的拆遷補償,居民有一定抗性;二是原有業主戶型多樣化,利益協調難度較高;三是部分地區對住宅增容的限制較大,資金平衡困難。
對此業內建議,可以從金融、財稅、土地等多方面發力,助力更新工作。
吳建欽認為,經梳理近年出臺的相關政策,金融方面需要完善的政策較多,特別是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實施主體、不同階段、不同模式的城市更新項目,如何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將是未來重點完善的方向。
嚴躍進表示,在金融支持政策上,可研究出臺專項貸款管理辦法,明確貸款條件與風險管控標準,尤其是對原拆原建的用戶,可以建立“前5年免息,后續計息”等貸款模式,相關裝修資金也可以納入貸款體系。
在財稅激勵方面,可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特許經營,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激發社會資本活力。比如,鼓勵物業企業專門圍繞此類新的原拆原建小區,落實統一的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