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人工智能)硬件賽道競爭白熱化的2025年,成立不到三年、總部位于深圳的Plaud預計2025年總收入將達到2.5億美元,并且,其AI紀要產品覆蓋170個國家,出貨量已超100萬臺。
“剛開始主打海外,是因為之前創業的經驗與觀察。”近日,Plaud.AI合伙人、中國區CEO(首席執行官)莫子皓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回憶起公司初期方向時稱,團隊曾通過搜索下載量高的軟件發現,“Google Translate下載量過億卻巨難用”,而錄音轉寫領域存在明顯需求缺口,“這是我們看到的商機”。
Plaud.AI合伙人、中國區CEO莫子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梓桐 攝
公開資料顯示,Plaud以錄音設備為切入點,曾推出全球首款且銷量第一的卡片式AI紀要產品Plaud Note以及可穿戴式產品Plaud NotePin。通過在海外小試牛刀,Plaud今年9月正式選擇回歸國內,并隨即將AI錄音設備價格卷至“百元級”。
“產品在海外成功,但14億中國人有需求,不服務就不合理。”莫子皓強調,Plaud創立第一天,就定位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國內龐大需求亦是團隊關注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的AI硬件市場已經殺成“紅海”,諸多大廠如阿里釘釘、科大訊飛,創業公司“出門問問”等以更低的價格席卷而來,Plaud的海外打法在國內能否奏效?尤其面對國內用戶軟件付費意愿低的現實,又能否在定價與競爭環境更復雜的背景下,平衡功能創新與市場接受度,探索出屬于自己的一條生存之路?
“硬件靠投放很難持續”
“事實上很多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話,之前沒被記錄,沒變成比特世界可用的信息,現在能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內容。”當被記者問及當初創業選擇這一賽道的動機時,莫子皓如此回應。
除了用戶痛點,產業環境與競爭格局也讓Plaud堅定了出海方向。
莫子皓告訴記者,團隊此前發現了深圳強大的硬件制造能力,他們同時觀察到,五年前不被看好的一些硬件公司,如今毛利率依然堅挺。此外,海外市場的競爭相對沒那么激烈。基于這幾點,團隊決定優先在海外發展硬件業務。
縱觀Plaud在海外市場上的表現,官方數據顯示其不到兩年就實現100萬臺的銷量。不同于大量同類產品的“投流”增長路徑,莫子皓向記者表示,公司主要的增長方式是口碑傳播,在他看來,“硬件靠投放很難持續。”莫子皓認為,口碑的核心在于產品體驗的穩定,“(產品)長得很好看,加上大模型功能,口碑傳播就這樣起來了。銷量增長比較平穩,沒有大起大落。”
“大模型產品用1次很驚艷,用10次保持80分,用100次保持60分很難,我們基本上用100次還能保持80分。”莫子皓如是稱,“這是投入很多工程能力保證的,功能雖不那么花哨,但核心功能都能保證,不會出現奇奇怪怪的問題。”
對于外界將其產品定位為“辦公場景”的說法,莫子皓表示不認同:“并不只是聚焦辦公場景,在中國用飛書會議就很好,我們要賣得好的核心,一定不是這些場景。全世界對于對話、offline context(離線場景信息)收集、大模型使用的需求是相同的。除了語言翻譯,我們沒為任何國家做功能上的本地化調整,在中國也只是調整了支付、登錄和大模型,功能沒改。”
同時,他也澄清了對“電話錄音”功能的誤解:“海外蘋果手機用戶通話沒法錄音,媒體報道得多,但從真實數據看,電話錄音場景極小。”
進軍國內市場,AI硬件想象空間有多大?
盡管在海外小有成就,登陸國內市場后,Plaud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用戶軟件付費意愿低的現實。
“這個沒法回避,國內C端用戶軟件付費意愿沒那么強。”莫子皓坦誠向記者表示,公司專門為此會在定價上做調整:“用的是國內大模型,我們沒有避諱。同樣是ASR(自動語音識別),國內中文模型效果可能更好、成本更低,大模型和轉寫服務都更便宜,所以定價有下降空間,中國區的定價會適度降低。”
但他否認“國內靠硬件賺錢”的說法:“不能這樣說,我們還是看重軟硬結合的價值”。莫子皓同時表示,國內市場的目標并非短期銷量,“中國區沒設銷量目標,更多希望做有品牌、有深度的產品”。
圖片來源:Plaud Al 公眾號
不過,國內市場開局確實超出預期:“9月22號開售以來,銷量比我們設定的預期高,第三天就登上全品類銷量榜首了。線下渠道的熱情比想象中的高,很多機場店主動來談合作,已經賣了不少臺,我也挺驚訝。”莫子皓表示,公司并不貪心做大市場份額,核心是做好產品,“中國市場份額和最好的產品不一定相關,慢慢發展就好”。
對于國內的激烈競爭,莫子皓并不避諱:“團隊是最大優勢,這個優勢很明顯。我們是一個四百多人的團隊,在全世界有很多辦公室;別的公司可能就一個總監帶幾十人做這個業務,投入量級完全不一樣。核心在于信念,對對話場景、大模型領域的信仰程度不同,更好的團隊、更大的資源投入,能持續拉大差距,這是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他進一步解釋產品難以被復制的原因:“廠商抄得再快,抄的也只是硬件外觀不是軟硬結合的核心能力。現在我們的產品是‘軟硬結合+大模型’,大模型人才成本高,白牌廠商根本做不了大模型算法。這不是做得好不好的問題,是能不能做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覺得有太大競爭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Plaud的海外發展中,也借力了亞馬遜云科技(AWS)的合作。Plaud.AI合伙人、后端研發負責人劉占坤告訴記者:“2023年底剛接觸云服務時,作為創業公司碰到兩個問題:一是沒技術支持,遇到問題時解決效率很低;二是需要GPU(圖形處理器)卡用于模型推理,但因為公司體量小,根本拿不到所需資源。”
莫子皓表示,亞馬遜云科技的價值不僅在資源層面,在合規方面其基礎設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要在海外做合規,歐洲不能用某些服務,美國對中國公司也有顧慮,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做數據存儲區域的劃分。”與亞馬遜云科技進行合作,就不用在這方面額外投入精力,更多關注業務層面的安全即可。
面對“產品是否會被手機取代”的疑問,莫子皓明確表示:“我覺得不會,要是產品能被抄襲、替代,早就對我們有影響了,現在完全沒受影響。”產品形態上,團隊也有長遠規劃:“一般不做市面上已有的東西,現有的產品不是最終形態。未來還會有新形態,但具體做什么現在不方便說。”
技術合作上,莫子皓稱公司采取的是開放策略:“針對每個語種,我們會選擇市面上最優秀的服務,比如國內ASR廠商,哪個在特定場景下評測效果最好就選哪個。大模型用的是BYOK(Bring Your Own Key,自帶密鑰)模式,ASR部分基于Amazon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Amazon EKS)部署集群,因為Whisper(一種自動語音識別)不是簡單的模型,有很多前處理、中處理和后處理環節。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用同類服務,我們的Plaud版本體驗更好——中間有很多用戶不了解的前置處理步驟,微調也是基于這個部署架構,除了推理功能,還有系統邏輯在支撐。”
展望未來,莫子皓表示:“我們不追求市場份額最大,而是希望成為最好的品牌。符合邏輯的情況是,做得最好的產品往往價格也最高,但最貴的產品不一定賣得最好。不過,我們會堅持做最好的產品,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