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揚言進一步收緊對華高技術出口的威脅聲中,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簡稱“灣芯展”)在深圳啟幕。
展會上,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全球TOP30企業齊聚,北方華創(002371.SZ)、拓荊科技(688072.SH)、上海微電子等國內翹楚同臺。其中,來自深圳的新凱來和旗下多家子公司,以及匯川技術(300124.SZ)、方正微電子、鵬進高科等企業尤其亮眼。
在數天前的展會發布會上,深圳市發改委官員稱新凱來將“帶來驚喜”的預告,吊足了外界胃口。果真,這一今年3月在上海半導體設備展上大放異彩的芯片新秀,再次拿出了被中科院院士俞大鵬稱為“會對行業帶來巨大震撼”的新產品。
其中,新凱來旗下深圳啟云方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兩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電子工程EDA設計軟件,填補了國產高端電子設計工業軟件技術空白;深圳市萬里眼技術有限公司發布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性能沖到全球第二,一舉打破西方封鎖。
業內人士稱,EDA工具是芯片和電子設計的基石,廣泛應用于芯片設計、封裝及PCB設計環節。啟云方此次發布的原理圖和PCB設計軟件,擁有完全國產自主知識產權,在超大規模、超復雜、并行設計、智能輔助等電子電路設計重要指標上已達世界一流水準。
而示波器是電子信息、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長期以來,國內高端示波器市場由是德、泰克、力科等西方廠家壟斷。此次萬里眼發布的自主研發產品,實現多代產品的跨越,可滿足3-5nm高制程芯片的高速接口測試,還能為6G技術突破等提供關鍵支撐。在業內看來,它的誕生“標志著全球產業鏈從此多了‘中國標尺’的選擇”。
近年來,深圳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從零起步,實現了全鏈條突破的跨越式發展,培育出一批頗具競爭力的企業。從產業規模看,2024年全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2564億元,同比增長26.8%;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產業規模達1424億元,同比增長16.9%。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是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地”,是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這么重要的產業,為何能在基礎研究力量并不突出的深圳實現突破?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其背后是深圳錨定目標后的多方持續協同努力。
2023年以來,深圳先后出臺《培育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車規級芯片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和《功率半導體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特別是今年7月出臺了《關于促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在政策層面對產業發展給予全力支持。
比如在支持開展芯片設計流片方面,《若干措施》對于項目單位按照流片費用的30%給予資助,最高可達300萬元。這樣的支持政策,大大緩解了研發單位在流片過程中產生廢片的成本壓力。在核心設備及配套零部件攻關,先進封裝技術及材料研發方面,也按照實際研發投入的30%給予資助,單一設備或單個項目的最高資助均可達1000萬元。這些支持政策有力激發了企業投入研發的積極性。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上述政策出臺以來,已有超過40家企業和單位享受到支持,其中部分成果已亮相本屆“灣芯展”。
為了支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深圳拿出了超常規力度,逐年持續加大政府資金投入。例如,在這次灣芯展上,深圳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賽米產業基金)正式揭牌。該基金首期規模為50億元,以半導體裝備和零部件、芯片設計、先進封裝為重點投資方向,以投資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為主。
在匯聚人才方面,深圳堅持引育留用多措并舉,著力建立多層次集成電路人才隊伍。一方面不斷完善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引進機制,面向全球招引行業翹楚。另一方面推動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10所高校開設集成電路相關專業,并支持校企共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夯實人才培養根基。
深圳市還通過產業聯盟、供需對接、專業展會等多元載體,打造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激活產業創新動能。例如,除了搭建“灣芯展”等專業展會平臺,深圳還支持龍頭骨干企業發起設立深圳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聯盟,現已吸納國內外會員企業超過1000家,每月舉辦供需對接會,有效匹配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企業需求。
得益于政策、資金、人才、平臺等方面的協同發力,深圳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生態持續優化,發展成效顯著。從產業結構上看,包括設計、制造、封測、設備等細分領域齊頭并進,2024年產業規模較2020年均實現了翻番;從龍頭企業和創新產品上看,涌現出以新凱來為代表的一批新銳企業和拳頭產品。深圳正成為全球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不可忽視的一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