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劉筱攸
月度規模連續實現凈流入的銀行理財,在三季度末出現回落。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從可信渠道匯總的獨家數據顯示,管理規模在1萬億元以上的14家理財公司(含6家國有行理財、8家股份行理財)中,有13家9月末余額環比下降,合計減少約8700億元。
9月,固收類產品中的純債型理財規模降幅較為明顯,或與近期債市波動不無關系。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由于同期股市表現較好,配置一定比例權益資產的“固收+”、混合型理財等產品顯著獲益,規模明顯見漲。
超七成降幅來自大行陣營
證券時報記者匯總的上述數據顯示,規模排名前14的理財公司(下稱“TOP14”)9月末合計規模為24.19萬億元,較8月末下降約8300億元。其中,僅有華夏理財當月錄得375億元的增長,其余公司則合計下降約8700億元。這也是自二季度末回落約9500億元以來,TOP14在三季度末跨季時再次出現整體回落。
從公司類型上看,國有行理財公司在降幅中占大頭。其中,6家國有行理財公司單月合計下降約6540億元,占13家下降公司合計降幅的75%。單月下降規模超1000億元的公司共有3家,分別為農銀理財、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中銀理財單月降幅也近1000億元。
分產品類別來看,規模降幅最大是固定收益型中的純債類產品。上述14家理財公司環比8月末減少約6700億元,其中6家國有行理財公司合計下降約4400億元。
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等在研報中分析,今年9月存款搬家持續,在“股債蹺蹺板”效應下,債券市場受到沖擊。另外,受基金銷售新規影響,市場擔心銀行間金融市場和銀行理財會大量贖回債券基金,導致債券調整顯著,純債類理財產品規模存在一定贖回壓力。不過,預計基金銷售新規于2026年下半年執行的可能性更大,潛在贖回規模低于預期。
出現規模下降的另一類產品是現金管理類,TOP14合計余額為5.67萬億元,較8月末減少約2800億元,較年初則減少約5700億元。潛在原因之一是,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再度走低,使主要配置現金、存款或存單等資產的現金類產品收益率明顯縮窄。
值得一提的是,受9月份股市提振,當月含權益資產的理財產品錄得規模增長。數據顯示,12家有權益增強型固收產品的理財公司,9月規模合計增長約1100億元,其中興銀理財、工銀理財、招銀理財增幅明顯。混合類產品方面,9月末TOP14的規模接近7300億元,較年初增長約2200億元。
部分機構搶抓行外代銷
過去一年來,一批銀行理財公司持續發力行外代銷,逐步降低對母行渠道的依賴。
證券時報記者匯總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上述14家銀行理財公司行外代銷規模合計超6.94萬億元,其中行外代銷規模占比接近或超過50%的理財公司達到了4家。
比如,交銀理財、光大理財的行外代銷規模占比甚至分別高達78%、68%,較2024年同期分別提升20個、23個百分點,展現出優秀的渠道拓展能力;而華夏理財、興銀理財和浦銀理財的行外代銷占比也分別高達58%、49%和45%,均較上年同期有顯著提升。
相對而言,部分國有行理財公司因母行自身渠道覆蓋面大,對行外代銷的重視程度弱于其他公司,外部代銷渠道的推進稍顯遲緩。比如,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和農銀理財的行外代銷占比均低于10%。不過,中銀理財的行外代銷占比顯著超出這三家,占比提升至27%,已接近部分股份行理財公司。
從銀行銷售端來看,多位受訪的股份行基層零售客戶經理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相對于年化利率低于2%的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現金類理財已是更多客戶的選擇。與此同時,一些含權理財或股票型基金已成為商業銀行做大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抓手。
含權產品放量增長
伴隨二級市場持續上行,配置權益資產的理財產品發行力度加大,理財公司對上市公司的調研頻次也在增多。
截至10月16日,9月以來已有23家理財公司參與上市公司調研,調研總次數達168次。其中,創業板和科創板的上市公司更受關注,占比超過一半。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來理財公司含權類理財產品(含權益類、混合類產品)發行數量堪稱放量式增長。其中,存續權益產品49只,遠超去年全年的2只;混合類產品達1056只,而去年全年僅為169只。同日,仍有10只混合類、1只權益類理財產品處于募集和待售狀態。
除了直接配置二級市場,9月份還繼續出現了理財公司參與港股IPO基石投資的案例。9月25日,奇瑞汽車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為年內港股市場規模最大的車企IPO,中郵理財獲配基石投資份額2000萬美元。
華寶證券指出,理財公司加速布局IPO投資背后,是政策支持與市場環境的雙重推動。在監管層面,內地新政明確賦予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同等的IPO優先配售待遇,香港也同步優化上市制度,包括推出“科企專線”、壓縮大型企業審批周期等,共同為企業上市和資金入市營造良好環境。在市場層面,低利率環境推動理財資金尋求收益增強,因此“固收+”策略中權益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權益市場的良好表現,也帶動了打新主題理財產品發行的提速。據同花順iFinD數據,今年銀行理財市場共有7款名稱中含有“打新”的理財產品新發,9月以來就有4款新品推出,其中光大理財發行2款,華夏理財和興銀理財各發1款。
國信證券表示,未來,銀行理財打造收益來源更多樣、風險更可控的產品線,后續探索和布局多資產、多策略產品將是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