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央行發布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招標公告,2025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將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6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為6個月(182天)。
買斷式逆回購推出于2024年10月,是中國人民銀行主動借出資金,從一級交易商購買債券,來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該工具可增強1年以內的流動性跨期調節能力,有助于提升流動性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截至10月中旬,央行已開展了多次買斷式逆回購操作。
自2024年10月推出以來,買斷式逆回購已成為央行中期流動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具期限覆蓋3個月至1年,填補了央行流動性管理工具在中短期期限上的空白。與傳統的7天期、14天期逆回購操作相比,買斷式逆回購能夠提供更長期限的資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央行本月第二次開展買斷式逆回購操作。10月9日,央行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11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為3個月(91天)。考慮到10月分別有8000億元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10月14日到期)和5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因此央行10月兩個期限品種的買斷式逆回購合計加量續作4000億元,為央行連續第5個月通過該工具向市場注入中期流動性。
受訪專家認為,10月的政府債發行量仍較大,再加上稅期走款、高息定存到期“搬家”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等因素,資金面面臨一定的收緊壓力。著眼于應對潛在的流動性收緊態勢,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向銀行體系注入中期流動性,有助于保持資金面處于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
呵護節后資金面、保持流動性充裕
目前,央行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已較為豐富,中期借貸便利(MLF)、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以及各類結構性工具均可以投放中期流動性。買斷式逆回購推出后,貨幣政策操作對中期借貸便利(MLF)的依賴逐步降低。今年3月,MLF改為采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操作,政策屬性完全退出。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曾告訴記者,買斷式逆回購與MLF同樣采取多重價位中標機制,這種定價方式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機構對資金的需求程度,減少利率招標時的“搭便車”行為。同時,相比于MLF,買斷式逆回購的期限更短、利率定價方式更靈活,綜合利率水平更低,商業銀行用其替換MLF后有助于降低資金成本,緩解凈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
至于買斷式逆回購加量續作,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向記者表示,背后的一大原因在于,10月政府債券發行規模仍然較大。國家發改委近日宣布,正在加快推進5000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關工作,有望較大幅度拉動配套貸款投放。另外,當前股市強勢運行,10月居民存款“搬家”現象還會比較明顯。以上多重因素都有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資金面收緊效應,需要央行給予流動性支持。
在王青看來,著眼于應對潛在的流動性收緊態勢,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向銀行體系注入中期流動性,有助于保持資金面處于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這在助力政府債券發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也將釋放數量型政策工具持續加力信號,顯示貨幣政策延續支持性立場。
天風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譚逸鳴曾在研報中指出,10月資金面或延續“先松后緊”的季節性特征。10月上旬,在財政支出釋放、節假日現金回流及中長期流動性累積效應下,資金利率有望保持平穩;進入10月中旬后,擾動因素逐漸增多。國債集中發行與中長期工具到期疊加稅期走款、跨月需求上升,高息定存到期“搬家”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等因素,均可能階段性推高資金波動。而央行對中長期流動性工具的續作與投放節奏,將成為平衡供求、穩定預期的關鍵變量。
針對央行近期的貨幣政策操作,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本月兩次3個月期、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有助于呵護節后資金面平穩,保持流動性充裕。由于期限分別是91天,182天,本次操作釋放的流動性,還有助于保障元旦前后市場流動性充裕,維護跨年金融市場平穩運行。由于買斷式逆回購的利率低于同期限MLF,加大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力度,也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
溫彬表示,目前央行正通過7天期、14天期逆回購、MLF、買斷式逆回購等工具,持續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例會將此前的“靈活把握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改為“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并新增“抓好各項貨幣政策措施執行,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刪掉了“用好用足存量政策,加力實施增量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應”的表述,調整為“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預計短期內貨幣政策將保持觀望,以用好現有工具為主。
“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談及下一步貨幣政策的考慮,央行行長潘功勝曾在9月22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情況和形勢變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目前,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較為豐富,并且還在不斷優化和創新。短期的主要是7天期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期的主要是1年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和不超過1年的買斷式逆回購,投放長期流動性的還有國債買入和降準。在實際操作中,央行也高度重視各類工具的協同配合,實現對市場流動性的精準調節,確保貨幣政策目標的順利實現。
在董希淼看來,未來,央行還將通過逆回購、買斷式逆回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對中短期市場流動性的調節;通過MLF操作、降準等措施,繼續釋放中長期流動性,優化流動性期限結構,進一步滿足政府債券發行、信貸投放增加等對市場流動性的需求,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服務。
董希淼認為,下一步,央行或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國債買賣操作,時間點可能在四季度。四季度是穩增長政策發力之時,央行可能結合降準等其他工具,通過恢復國債買賣來向銀行體系注入長期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如果央行重啟國債買賣操作,可能會延續2024年采用的“買短賣長”模式,既能投放基礎貨幣,又有助于維護收益率曲線的合理形態。
展望未來,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連平表示,在美聯儲重啟降息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適度寬松基調,加大調控強度,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養老與服務消費再貸款等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持續發揮其獨特優勢,更具針對性地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