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出品的【公司研究】系列之《本鋼板材:熱沖壓鋼工藝技術新突破,向汽車廠商獨家供貨!重點工程提前竣工投運》
本鋼熱沖壓鋼工藝技術取得新突破。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輕量化發展,公司通過開展一種添加鈰微合金制備的熱沖壓鋼,以及其熱沖壓工藝項目研究,解決了厚規格產品淬透性不足、作為底盤零件使用疲勞壽命低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成功開發出可以滿足白車身和底盤設計要求的鈰微合金化熱沖壓鋼產品。該款產品平均屈服強度1000~1100MPa,平均抗拉強度達1500~1600MPa,延伸率大于5%。
公司使用新工藝技術生產的鈰微合金化熱沖壓鋼產品順利通過臺架測試、路面測試。目前,該產品已實現向汽車廠商獨家供貨,是國內汽車制造使用的最厚規格熱成形零件。此外,該項技術還應用于本鋼新產品超高強稀土熱沖壓耐蝕光伏支架系列產品中,助力我國光伏支架結構材料領域實現新的重大突破。
本鋼一項極致能效重點工程提前竣工投運。9月29日,板材公司煉鐵總廠五爐組上升管余熱利用工程正式竣工,比計劃工期提前51天完成。這項被列為本鋼極致能效重點工程項目的成功投運,標志著企業在余熱回收和能源高效利用領域邁出了堅實一步。
該工程自3月20日正式開工以來,板材設備管理中心為保證項目按期投產、多創效益,對施工方案反復對比、審核、論證,將投產日期優化至9月30日。同時,該項目團隊與總包方緊密協作,科學統籌施工進度,在保證施工期間生產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通過優化工序銜接等措施,將上升管的更換全部安排在夜間進行。最終,設備負荷聯動試車于8月27日完成,主蒸汽于9月20日提前完成并網,多創效117萬元。
該工程投運后,每年可回收余熱蒸汽7.3萬噸,年可創造經濟效益800余萬元,將有效緩解板材廠區生產蒸汽供應緊張的局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業績減虧成效顯現。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生鐵產量519.97萬噸,粗鋼產量541.65萬噸,鋼材產量816.16萬噸。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46.98億元,同比有所下降,但環比呈現回升態勢。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虧損幅度顯著收窄,歸母凈利潤同比減虧9.21%,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公司深入推進降本增效措施、高端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系列舉措。報告期內,受鐵礦石、焦煤等原材料價格下降因素影響,鋼鐵行業經營業績持續修復。公司通過“強化市場分析研判,抓好原材料合理采購及采購波段把控”,切準低點采購并優化庫存節奏,同時拓展年度長協采購合作以獲取優惠價供應,有效降低了原材料采購成本。
跑出智能制造“加速度”。公司堅定不移推進產品高端化戰略,2025年上半年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產品占比同比提升31%,熱成型系列產品銷量同比提升89%,高附加值新產品增利2737萬元。這一成績源于企業對“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的堅定貫徹,通過構建“技術引領+產品躍遷”雙輪驅動策略,聚焦汽車鋼、管線鋼、集裝箱用鋼等核心領域,推動產品結構從“規模導向”向“價值導向”轉型。2300產線成功軋制2180mm、2190mm超寬幅熱軋板,刷新國內熱連軋機組最寬板紀錄。
公司依靠數智技術創新驅動,數據資產化率達到88%,在煉鐵高爐巡檢、煉鐵測溫取樣、撈渣等3D崗位投入機器人26臺套,換人率由9%提升至32%,智慧指數82.67分,由集成級進入優化級,相比前期69.26提升了19.36%,跑出了板材智能制造“加速度”。
“反內卷”或將釋放行業盈利空間。當前,政策層面、行業協會及企業均在謀劃破解“內卷式”競爭難題。鋼鐵行業因下游需求下滑、上游鐵礦石成本高企,利潤空間長期受到擠壓。東方證券認為,鋼鐵行業不只有“反內卷”帶來的短期投資價值,“反內卷”的提出或將催化減產措施落地,而且行業供給端、成本端均存中期邊際利好預期,有望穩定鋼材價格并釋放行業盈利空間。
銀河證券表示,隨著行業供需格局的改善,龍頭鋼企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有望迎來修復。從供給側看,產業政策持續顯效,鋼鐵產能呈收縮趨勢,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從需求側看,兩新政策助力下游制造業投資加速,行業有望受益于制造業升級和AI轉型。
公司最近1次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將積極響應“反內卷”的工作要求,結合行業發展趨勢,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安排產量,扎實推進“穩運行、防風險、提質量、優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等相關工作,以用戶結構最優、生產模式最優的原則推進極致生產。
風險提示
1. 宏觀經濟政策風險。
2. 原燃料價格及供應風險。
3. 環境保護風險。
版權聲明
本報告基于證券時報社旗下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信息獨立撰寫,但對該等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版權僅為深圳證券時報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所有。未經本公司書面許可,任何公司、機構、個人不得以翻版、復制、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權。
如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并注明出處為“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關責任的權力。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本公司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