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份,中藥材市場迎來全年產銷的關鍵時期,在供需矛盾加劇、政策引導加強等因素的影響下,行業面臨持續調整。
“一方面,秋季產新(中藥材產新主要指中藥材產區在特定季節集中產出新鮮藥材)集中推進,市場供應量短期激增;另一方面,國家層面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框架逐步落地,引導產業向規范化、標準化方向轉型。”中康云瓴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智庫首席專家劉紅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產能釋放進入高峰期
根據中藥材天地網對384個常用大宗中藥材品種的監控,2025年預計總產量約為580萬噸,而市場需求總量僅約500萬噸,整體過剩率達16%。
“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態在10月份產新季將進一步凸顯,對市場價格形成持續壓制。”劉紅衛表示。
西安一家中藥材批發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了極少數品種,幾乎都在跌。”
“10月份是秋季產新高峰季,當歸、黃芪、黨參等大宗品種新貨集中上市,市場供應量顯著增加。”劉紅衛表示,據主要產區反饋,甘肅渭源縣作為“中國黨參之鄉”,今年已完成黨參、當歸、黃芪等中藥材種植35萬畝,國慶節后已大規模采挖。
而從采購端來看,集采背景下,中成藥企業嚴格控制原料成本,采購策略趨于保守。
目前,第二輪全國中藥飲片聯盟集采已經啟動。在劉紅衛看來,此次集采覆蓋面更廣、品種更多,將進一步促使企業通過規模化、標準化降本增效,這預示著中藥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價格調整。
“中藥材價格底部態勢或將延續至2025年底,甚至可能延續到2026年。尤其隨著今年下半年根莖類藥材全面產新,產能釋放進入高峰期,低價品種數量或將進一步增加。”劉紅衛說。
行業變革或提速
集采背景下,中藥材產業正加快變革。
如浙江省推動浙江“浙八味”中藥材優質優價工程,目前已正式啟動制定《浙江中藥材及飲片質量提升標準》,新標準將聯合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等8家單位,重點解決當前中藥材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對優質藥材和飲片實行分等分級,讓“好藥材”有明確的標準可依。
“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作為確保中藥質量的重要舉措,正在全國范圍內加速推進。”劉紅衛說。
目前,多地都在積極推動GAP基地建設,如甘肅渭源縣緊盯打造“全國首個全域中藥材GAP種植示范縣”目標,24家企業申報建設GAP基地14.7萬畝。山西運城市對通過省級藥監部門延伸檢查的GAP基地,給予建設主體每畝獎補100元的政策支持。貴州省則通過推進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一些上市藥企也在加速布局。比如,2024年,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GAP基地涵蓋重樓、當歸、紅花等7個品種,總面積達4593畝。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起開始深耕中藥材GAP基地建設,通過“公司自建”與“公司+合作社”相結合的模式,已在新疆、黑龍江、甘肅、四川等地建成6個中藥材種植基地。
“從源頭把控中藥材的種植養殖,保障道地藥材的質量可控與安全可追溯,是企業建立產品壁壘、推動中藥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陜西盤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吳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大力推進高標準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建立了金銀花、五味子、盤龍七等種植基地。
“中藥材產業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期。隨著GAP認證推進、追溯體系完善,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將成為行業發展方向。”劉紅衛表示,在產新壓力、需求疲軟、資本退潮與政策引導的多重因素交織下,當前的中藥材市場將繼續處于深度調整期,這是行業從無序擴張到健康發展的必經過程。長期來看,中藥材產業將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道路,“優質優價”將成為主流趨勢。對于行業從業者而言,唯有主動適應政策導向,把握質量門檻提升帶來的機遇,聚焦道地藥材和特色品種,才能在行業重構中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