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糧收購價格有望保持在合理水平。
10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局長劉煥鑫在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著力推進市場化收購,精心組織政策性收儲,持續優化為農服務,維護良好收購秩序。
發布會上,國家糧食和儲備局有關負責人還就如何在糧食收購和儲存環節確保糧食質量安全等問題回答了媒體記者提問。
市場化收購已占我國糧食收購量九成以上
劉煥鑫介紹,5年來,全國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達到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我國把糧食收購擺在突出位置,多措并舉暢通農民售糧渠道,持續優化為農為企服務,年均糧食收購量在4億噸以上。糧食庫存充裕、市場平穩,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市場化收購已成為糧食收購的大頭,占收購量的九成以上,有效發揮了暢流通、增活力的作用。”劉煥鑫表示,實踐證明,我國采取的市場化收購加政策性收儲的政策,是符合國情的一項制度安排,應繼續堅持并不斷完善。
精準落實調控措施,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近3/4,涉及品種多、數量大、范圍廣。據悉,截至10月10日,全國秋糧收獲已過五成。分作物看,中稻收獲近六成,玉米過五成,大豆五成半,雙季晚稻零星收獲。分區域看,西南過七成、西北過五成、東北近四成、長江中下游過三成、華南近三成、黃淮海近八成。
劉煥鑫表示,今年的秋糧收購工作正在陸續展開,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推進市場化收購。緊緊圍繞“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強化人員、倉容、資金、運力等要素保障,深化產銷合作,加強農企對接,多措并舉引導各類企業積極入市,活躍市場購銷。
二是精心組織政策性收儲。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及時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啟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指導相關企業根據農民售糧需求,合理布設庫點,優化收購流程,提高作業效率,切實把政策落實到位。同時,合理把握各級各類儲備收儲輪換時機節奏,精準落實調控措施,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三是持續優化為農服務。順應農民售糧新特點新變化,指導各類糧食收購主體做好現場、信息、咨詢、產后等各環節服務工作,統籌用好線上線下渠道,讓售糧主體少排隊、快售糧。針對不利天氣等影響,優化糧食產后烘干等服務,加強儲糧技術指導,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是維護良好收購秩序。加強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密切關注各品種市場運行和價格變化等情況,適時發布糧食收購進度、價格等信息,便于各類市場主體合理安排購銷活動。嚴格糧食收購執法監管,從嚴懲治坑農害農行為,堅決維護農民利益。
將加快建立食品貯存監管機制
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錢毅表示,5年來,經過立法機關和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糧食安全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完善,體系化特征更加明顯,為管糧管儲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確立了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儲備、糧食流通、糧食加工、糧食應急、糧食節約等方面的制度,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夯實了法治基礎。
修訂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對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環節,以及糧食質量安全管理、節糧減損等方面,進一步作出規范。
此外,圍繞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加強倉儲和質量管理、規范政策性收儲、強化執法監管等方面,制修訂了4部部門規章、25件行政規范性文件。同時,積極指導、推動地方健全完善區域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這些制度,進一步細化、實化了法律、行政法規的相關要求,確保法律、行政法規各項規定落地見效。
糧食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秦玉云表示,保障糧食質量安全涉及全鏈條、各環節。“十四五”時期以來,國家糧食和儲備局不斷健全管理制度、持續完善標準體系、進一步強化質量體系。今年3月,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強調要建立健全協同監管機制,強化全鏈條監管合力。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落實糧食收購和儲存環節責任,圍繞加快建立食品貯存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糧食質量安全監測能力,依職責加強監管,切實守牢糧食質量安全底線。
排版:劉珺宇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