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用人工智能(AI)編程工具開發出第一款有內購功能的APP時,突然意識到:過去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事,現在一個人用AI就能做到。”談及從互聯網大廠管理層轉型AI獨立開發者的經歷,陳云飛的語氣里藏著對新職業可能性的興奮。如今,他不僅推出了個人獨立開發的爆款應用程序,還通過內容分享、商業合作實現收入多元化。而這一切,都源于AI技術為新職業打開的就業新空間。
從“大廠螺絲釘”到“獨立開發者”
2022年底,還在大廠做用戶研究與運營的陳云飛,第一次在工作中試用AI工具時,就敏銳地感知到“工作方式將被改寫”。彼時,公司多數人尚未意識到AI的潛力,而他深知,以自己的傳統職業背景,在職場內向AI方向轉型難度極大。“大廠里,我像冗長生產鏈上的一顆螺絲釘,想獨立做一個完整的產品,需要運營、設計、編程等多個角色配合,自己獨立完成幾乎不可能。”
2023年3月,陳云飛毅然離職,成為一名AI領域的探索者。初期,他用ChatGPT嘗試開發,只能做出簡單的瀏覽器插件;直到2024年8月,性能更強大的AI編程工具出現,“不會寫代碼”的他終于突破瓶頸,成功開發出具備復雜功能的APP。“AI就像我的‘隱形搭檔’,我只需要描述清楚想法,它就能生成代碼;遇到上架資質、軟件使用等問題,問AI也能找到解決方案。”
這種技能門檻的降低,正是新職業拓寬就業的核心邏輯之一。過去,開發一款產品需要“全棧技能”或“團隊協作”。如今,AI工具將編程、設計等專業環節簡化,讓更多像陳云飛這樣有想法但缺乏專項技能的人,能切入獨立開發賽道。這不僅是職業選擇的增加,更是就業能力邊界的突破。
“離職時,我以為10年的用戶研究、運營經驗會沒用,甚至做好了‘從零開始’的準備。”陳云飛坦言,最初的轉型焦慮,也是許多傳統職場人面對新職業時的共同顧慮。但現實卻給了他意外的答案,過去積累的經驗,反而成了新職業的“加分項”。
開發產品時,他以用戶研究的思維分析需求,精準定位“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概念”,避免了許多獨立開發者“自嗨式開發”的誤區;產品上線后,他借助用戶運營的經驗制定推廣策略,解決了“產品沒人用”的行業痛點。
這種經驗復用的特性,讓新職業不再是傳統職場的對立面,而是傳統經驗的新出口。對于工作多年的職場人而言,新職業無需“拋棄過往”,只需借助AI工具將原有能力跨界遷移。這不僅降低了轉型成本,更拓寬了“有經驗人群”的就業選擇,打破了“職業轉型=經驗清零”的刻板印象。
新職業讓就業人群“無齡化”
如果說陳云飛的轉型是“有經驗者的突破”,那么16歲高中生的案例,則展現了新職業在“就業人群擴容”上的更大潛力。
去年年底,一名在香港就讀的廣東高中生聯系陳云飛,稱自己看了他的AI開發分享后,想嘗試開發APP,卻因“不會注冊蘋果開發者賬號”“湊不齊688元年費”陷入困境。陳云飛將此事分享后,有人主動資助了年費。如今,這個“零編程基礎”的高中生,不僅在字節跳動發起的黑客松大賽中獲二等獎(獎金2萬元),還入選蘋果青少年開發活動,獲得前往美國蘋果總部見庫克的機會。
“這個孩子讓我意識到,新職業沒有年齡門檻、學歷門檻,只要愿意學、會用AI,年輕人也能搶占先機。”陳云飛說,過去,開發類職業往往需要專業學歷和工作經驗,而AI驅動的新職業,讓青少年、零基礎者能通過“邊學邊做”進入賽道。這不僅為年輕人群提供了“提前試錯、積累經驗”的就業新路徑,更讓就業市場從“存量競爭”轉向“增量拓展”。
技術賦能打開更多可能
談及對想嘗試新職業人群的建議,陳云飛提到了“副業過渡”的思路:“不要一開始就辭掉主業,先把AI用在主業里提升效率,積累經驗后再用‘費曼學習法’分享,既能降低風險,也能慢慢找到方向。”
陳云飛的轉型也遵循了“低預期探索”,離職時計劃“一年不賺錢也接受”,初期靠知識付費獲得第一筆收入,后續逐漸拓展到“內容平臺激勵+產品內購+商業合作”的多元收入模式。“現在做內容和產品能帶來被動收入,比早期‘時間換錢’的咨詢更靈活,新職業的收入多元化,也讓就業更穩定。”
如今,隨著AI工具的成熟,新職業的賽道還在不斷擴容。拍廣告短片無需大團隊、做產品無需全棧技能、做內容也可靠AI輔助。這些變化,正在為職場人、年輕人甚至“跨界者”打開更多就業窗口。
“新職業不是要替代傳統就業,而是給大家多一個選擇。”陳云飛說,在AI技術的推動下,就業不再局限于固定崗位、固定團隊,而是轉向“以想法為核心、以AI為工具”的靈活模式。這或許就是新職業拓寬就業的真正密碼,讓每個人都能在技術賦能下,找到屬于自己的就業新可能。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