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螞蟻財富收購香港耀才證券(耀才證券金融,01428.HK)迎來重大進展。
10月10日盤后,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券商耀才證券金融公告,截至2025年9月23日,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32(1)條,要約人(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下同)已獲香港證監會批準,成為耀才期貨及商品有限公司、耀才證券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耀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耀才環球外匯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東。
公告顯示,要約人已向國家發改委提交申報材料,與國家發改委就收購事項的相關流程正按計劃推進中。要約人及公司將繼續推進完成條件的達成。
公開資料顯示,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由上海云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云進)全資擁有。而上海云進又由螞蟻控股全資擁有,且螞蟻財富是上海云進的全資子公司。
今年4月25日,耀才證券金融曾發布消息,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云進計劃以3.28港元/股的價格,收購耀才證券控股股東新長明控股持有的50.55%公司股份,總對價約為28.14億港元,且已支付了10%的定金。
界面新聞記者此前報道,本次交易擬收購耀才證券金融控股股東葉茂林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所有股權,交易股份約8.58億股。同時要約收購價格較公司最后交易日(2025年4月22日)在聯交所的收盤價2.79港元/股溢價約17.6%。
盡管在本次收購進展公告末尾,耀才證券亦指出,只有在完成落實各項審批等條件后,收購事項方可作實,因此,該收購要約“可能會或未必會”進行。受利好提振,10月13日午后,耀才證券金融直線拉升,全天錄得漲幅34.52%。這也是耀才證券金融自2010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以來錄得的最大漲幅。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收購可謂雙贏,螞蟻通過收購完善在香港金融牌照和平臺的布局,為之后內地與香港跨境金融業務強化基礎設施,耀才證券成為螞蟻成員可以獲得更多發展資源,減少競爭造成的壓力。
庚辛資本創始合伙人鄢翔天還向界面新聞記者提到,二者的合作,表面上是一宗傳統金融并購,但實質上是螞蟻在香港金融體系中完善自身牌照體系、為Web3.0時代做底層布局的重要一步。
“耀才證券香港金融牌照齊全,能夠讓螞蟻打通交易、清算、托管等核心功能,實現財富管理與資本市場業務的深度融合。”鄢翔天認為。
另一方面,鄢翔天還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近年來,螞蟻在香港積極推進穩定幣與RWA(實物資產上鏈)相關業務,兩類新金融基礎設施對券商牌照有極強依賴。
“收購可與螞蟻銀行形成業務協同,當前,螞蟻銀行已在香港獲批運營,從螞蟻銀行到螞蟻券商,二者一個負責存貸支付,一個負責資產配置與交易,有望形成‘數字銀行 + 數字券商 + 數字資產’的業務閉環,為后續拓展加密資產托管、穩定幣清算、跨境投融資奠定基礎。”鄢翔天表示。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今年7月份,國金證券一份研報中就曾分析,耀才(證券金融,下同)將現有的1號牌升級即可接入虛擬資產交易,包括穩定幣;將現有的4號牌升級即可就虛擬資產提供意見;將現有的9號牌升級即可管理投資超過10%于虛擬資產的投資組合;不排除耀才向SFC提交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TP牌照申請的可能性。
公開資料顯示,耀才證券金融系老牌香港本土券商。當前,該公司已獲有香港SFC(香港證監會)下發的第1、2、3、4、5、7、9類牌照。
2003年,耀才證券金融率先響應政府取消最低傭金制度的號召,將傭金由0.25%大幅調低至0.05%,并于2005年推出網上證券交易服務,公司也是香港唯一首創提供實時買賣張數及價格的交易商。
耀才證券金融2024/2025年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業績顯示,集團收入9.72億港元,同比增長7.0%;股東應占稅后純利6.18億港元,同比增長10.6%。
另據國金證券研報分析,公司經紀傭金+利息收入為最主要營收來源,占比營收始終維持在99%左右。2025年4-6月,港股日均成交額同比大增97%,預計今年港股交易將持續火熱,公司將直接受益。
談及螞蟻收購耀才證券金融后,是否會對在港券商現有業務格局形成沖擊時,鄢翔天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香港的券商行業或將從過去單純的互聯網競爭,進入到科技巨頭主導的金融基礎設施級競爭階段。“螞蟻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生態(支付寶),其導流能力遠超現有互聯網券商。香港券商市場有望迎來結構性重組。”
不過,沈萌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耀才證券在目前的香港市場屬于中型券商,缺少足夠的資源與頭部券商進行競爭,雖然和螞蟻合作可以拓展新的業務機會,但其在美股港股等海外市場交易的便利性還有待提高,短時期內不足以沖擊富途和老虎。
“香港中小券商的生存環境惡劣,大多數僅憑微薄的經紀業務收入維持,未來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市場定位,賣牌照或許是機會。”沈萌表示。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截至2025年,香港持牌券商超過600家,其中約300家持有1號牌照,但前10家占據80%的交易量。高昂的合規成本與交易同質化,當前,香港本土中小券商正面臨嚴重“內卷”。
“但長期來看,香港持牌券商行業或將沿著三個路徑進行重組,”鄢翔天表示,“一是被科技巨頭收購整合,如螞蟻—耀才模式;二是轉向專業化服務細分領域,如家族辦公室、RWA托管、ESG投顧等;三是依托內地資本南下通道,成為中港資本流動的中介橋梁。”
“未來在港券商競爭或已不再是交易傭金的戰爭,而是生態、技術、監管協同與跨境布局的較量。”鄢翔天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