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通過完成20項標準制定、打造50個領軍品牌、建設100個創新發展高地,引領和驅動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廣泛普及、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生態持續優化以及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
服務型制造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數智技術為支撐,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態、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將服務深度嵌入制造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環節,延伸產業鏈、重塑價值鏈、構建新生態,實現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的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借助科創新驅動尤其是技術創新驅動來實現關鍵共性技術能力的有效供給,《實施方案》為此提出了三大主要政策導向:一是鼓勵加強服務型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編制發布服務型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清單;二是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發設計、協同交付部署、智能運營監測管理等共性技術攻關,加強與面向生產制造過程的工業智能技術攻關聯動;三是面向共享制造、個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管理、遠程運維、產品服務集成等重點場景與重點模式,推動攻關成果轉化應用和迭代升級。
企業是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核心主體。《實施方案》指出,要引導龍頭企業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建立穩定的產供銷等緊密型協作關系,構建“硬件+軟件+服務”的產業發展模式,同時強調須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此,《實施方案》鼓勵大型企業通過開放平臺等方式深化與中小企業互利合作,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同時提出支持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轉型方案提供商,引導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增強服務型制造咨詢診斷、成熟度評價、供需對接、人才匹配、知識產權等服務供給能力。
數智融合與數實融合是《實施方案》的關鍵亮點。一方面,《實施方案》提出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加速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同時強調提升工業數據要素供給,推動數據資源化、資產化和要素化,建設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另一方面,《實施方案》指出,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型制造融合創新,引導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智能體在重點場景布局應用,并要提升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全球制造業目前正在經歷從單純提供產品到提供“產品+服務”的重大蝶變,低成本優勢逐漸消退的中國制造必須通過價值提升來構筑新的競爭優勢,而服務型制造正是打開價值提升之門的關鍵鑰匙。《實施方案》的出臺,既是中國制造向價值鏈頂端攀登的路線圖,更是傳統制造模式在數字時代的一場華麗轉身,這種轉變將從根本上提升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使“中國創造”與“中國服務”協同并肩地走向世界。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