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10月10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在會上發布的多項關鍵數據指標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在兜底民生保障、養老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普惠性、基礎性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間,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成,覆蓋對象已經從低保、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人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國困難群眾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全國城鄉低保的平均標準較2020年分別增長19.6%和21.3%。兒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納入國家保障和關愛服務范圍,覆蓋各類困境兒童的保障關愛體系已基本建成。
民政部副部長胡海峰在回答提問時指出,今年6月,社會救助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立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作為民生焦點,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十四五”期間邁出新步伐。截至2024年底,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達40.6萬個,床位799.3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從2020年的48%大幅提升至65.7%。
值得關注的是,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已于今年7月起,率先在山東省等3個省份、遼寧省沈陽市等4個地市啟動試點。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介紹,中央財政已下達第一批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補助資金11.6億元,支持試點地區實施補貼項目。截至10月8日,試點地區已發放消費券36.51萬張,核銷金額1.82億元,帶動8600余家養老機構參與。這是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面向全體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
“十四五”期間,我國社會治理領域的成效同樣突出。目前,全國登記社會組織達86.5萬個,其中科技類社會組織達2.4萬家。陸治原指出,各類社會組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完善基層治理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慈善事業則呈現爆發式增長。據悉,目前全國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超1.6萬家,較2020年增長70%;年度慈善捐贈總額最高突破2000億元。福利彩票銷售總額達8525億元,籌集公益金2566億元。
互聯網公益的崛起進一步放大了慈善效能。民政部副部長李常官表示,32家民政部依法指定的互聯網募捐平臺和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累計募集資金超1600億元,廣泛投向鄉村振興、大病救助等領域。慈善信托備案數從2020年的530單增至2570單,增長近4倍。
針對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這一民生痛點,陸治原表示,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這項服務作出制度性安排。“十四五”期間,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全國平均標準分別提高31.9%和22.5%。與此同時,政策鼓勵照護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康復輔助器具應用,將相關智能化服務和支持性器具納入長期護理保險支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