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本應是生豬的傳統需求旺季,但市場卻呈現“旺季不旺”的態勢。全國生豬主流成交價在11.0~12.6元/公斤區間運行,川渝地區成交價更是跌破11元/公斤大關。
10月9日,生豬期貨跳空低開,主力合約最低觸及11535元/噸的階段性低點,截至午盤收盤下跌5.88%。同時,成交量放大至5萬余手,與9月30日相比增長逾30%。
消息面上,9日晚,“豬茅”牧原股份公告稱,根據公司生產、銷售部門的最新預計,2025年仔豬出欄量預計區間由“800萬~1200萬頭”調整為“1200萬~1450萬頭”。
“生豬期貨成交量與跌幅同步擴大,表明市場對后續供需格局持悲觀態度。”華聯期貨生豬分析師蔣琴表示,當前期現貨價格共振下跌并非由單一因素主導,而是產能長期過剩、消費疲軟等因素疊加所致,行業進入短期價格承壓與長期產能出清的關鍵博弈期。
新湖期貨生豬分析師劉英杰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自8月下旬以來,生豬期貨走出一波流暢的下跌行情。“雙節”備貨對豬價的提振作用比較有限,市場需要看到能繁母豬產能明顯去化,才能確認價格底部,否則難以扭轉下跌趨勢。
事實上,為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頻頻召開座談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在產能調控方面,明確要求嚴格落實相關舉措,合理淘汰能繁母豬,適當調減能繁母豬存欄量,減少二次育肥,控制肥豬出欄體重,嚴控新增產能。
“雖然政策層面持續釋放積極信號,但實際產能去化速度不及預期。”蔣琴表示,生豬養殖行業自2024年以來已經連續盈利約18個月,養殖端主動去產能的積極性并不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8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038萬頭,相當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雖處于產能調控綠色合理區域的上限,但仍高于3950萬頭的產能調整目標。2024年4—11月能繁母豬存欄量震蕩攀升,2025年年內產能基本趨于穩定,部分企業7月前仍有小幅增長。因此,當前全國生豬出欄量將維持慣性增長的態勢,市場供應壓力持續增長。
格林大華期貨生豬分析師張曉君表示,政策指引下的“減重預期”,或許會對豬價波動的幅度和節奏產生明顯影響。“減重預期”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豬價下跌幅度,減弱期貨合約貼水預期。
展望后市,張曉君認為,當前豬價已經進入磨底階段。短期來看,供強需弱使豬價承壓運行。中期來看,2—6月全國新生仔豬數量環比增加,下半年生豬供給增長預期仍然存在,年底豬價上漲幅度受限。長期來看,能繁母豬存欄量仍高于正常水平且生產效率同比提升,若排除疫病影響,則今年全年生豬產能將持續提升。
“四季度是否出現季節性反彈以及反彈幅度都取決于生豬出欄體重。若生豬出欄體重持續下降,年底供應壓力減弱,則豬價有望反彈,但上行空間有限。”張曉君說。
蔣琴表示,部分集團企業未完成國慶節前的出欄計劃導致供應后置,市場整體供應壓力持續累積,預計短期全國生豬市場供強需弱的格局難以扭轉,生豬現貨價格偏弱運行,期貨盤面跟跌修復基差,后續需重點關注養殖端的出欄節奏及二次育肥動向。
“生豬價格底部尚未確認。”劉英杰提示,當前行業去產能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后市可能繼續下跌,但不建議投資者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