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一則有關固態金屬鋰電池重要突破的消息引爆了產業界。
據悉,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杰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陰離子調控技術,解決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中電解質和鋰電極之間難以緊密接觸的難題,為其走向實用化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已于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上。
第一財經8日獨家采訪了上述研究團隊負責人黃學杰,他告訴記者,該工作是國際上首次報道的“零外壓硫化物電解質全固態鋰金屬電池”,通過創新的陰離子調控機制,為解決固態鋰電池界面難題提供了一種可量產的技術方案。
固態電池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重要方向,正處于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階段。行業普遍認為2026~2027年是固態電池小批量量產的重要節點。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固態電解質和金屬鋰電極之間必須緊密接觸,傳統是依靠外部施壓來解決固態鋰電池的界面接觸問題,這就導致電池“又大又重”,進一步制約了其產業化發展。
而本次我國專家通過在電解質里加入碘離子,在電場的作用下,碘離子可以在電極界面形成一層富碘界面。該界面會主動吸引鋰離子,自動填充縫隙和孔洞,實現固態電解質和金屬鋰電極的緊密接觸。
業內認為,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固態鋰電池界面難題,是推進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隨著從研發到應用的進一步落地,產業化進程將得到加速。
“硫化物電解質全固態鋰電池是目前大家公認的鋰電高峰。”黃學杰表示,現在技術上克服了這一大障礙,預期產業界會很快跟進應用。不過,黃學杰也稱,要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低壓力下高比容量正極的離子導電路徑保持仍然是挑戰”。
近半年來,固態電池相關概念也得到資本熱捧。相關數據顯示,國證新能源電池指數(980027.SZ)從今年4月的1747.18漲至發稿時的3569.08點,漲幅超過100%。
截至發稿,寧德時代(300750.SZ)市值1.8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較今年4月的低點也已幾乎翻倍;億緯鋰能(300014.SZ)、國軒高科(002074.SZ)股價分別較各自4月低點上漲148.84%、1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