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在ETF市場持續火爆的背景下,向來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基金公司也紛紛下場。
近日,交銀施羅德基金和興證全球基金這兩家在主動權益領域較為知名的基金公司,相繼在ETF領域邁出重要步伐,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這一現象不僅預示著ETF市場的競爭將更趨激烈,也折射出在行業“內卷”加劇和投資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當下,頭部基金公司戰略布局的新動向。
證監會網站顯示,9月29日,交銀施羅德基金上報了中證智選滬深港科技50ETF。目前,該公司旗下僅有兩只成立多年的ETF產品,規模均較小。此次新品上報,釋放出其在指數領域加大布局的明確信號。
無獨有偶,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興證全球基金,也于9月25日上報了首只ETF產品——滬深300質量ETF。這家成立22年來始終專注主動管理的公司,邁出了進軍ETF市場的第一步,標志著產品戰略的重大轉變。
近年來,ETF市場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對于交銀施羅德基金和興證全球基金這類“后發”入局的機構而言,走差異化道路成為破局關鍵。
兩家公司均選擇布局尚未被跟蹤的指數以搶占細分賽道。交銀施羅德基金申報的中證智選滬深港科技50ETF,跟蹤今年6月發布的科技前沿指數,聚焦高研發、高成長的科技企業,前五大重倉股包括中科曙光、海光信息等,該產品有望成為全市場首只跟蹤該指數的ETF。
興證全球基金則選擇了于今年3月發布的滬深300質量指數,該指數從滬深300樣本中篩選盈利穩健、質量優異的上市公司,前五大成份股包括貴州茅臺、招商銀行等。其申報的ETF也有望成為首只跟蹤該指數的產品,實現在質量因子細分領域的占先布局。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ETF市場規模已突破5.4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3萬億元。面對持續擴張的萬億級市場,“得ETF者得天下”正逐漸成為行業共識。在這一背景下,多家以主動管理見長的基金公司也紛紛發力布局,將ETF業務提升至戰略高度。
行業分析指出,主動管理強司布局ETF并非對自身投研能力的否定,而是順應市場趨勢、拓展產品線以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戰略。通過構建“主動+被動”多元產品矩陣,基金公司能夠覆蓋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的客戶群體,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隨著更多傳統權益“高手”加入,ETF市場的競爭格局有望重塑,投資者也將獲得更豐富、更優質的產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