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鹽湖提鋰龍頭新項目的正式投產,國內鹽湖提鋰產業有望邁入新一輪的產能增長期。
鹽湖股份9月28日晚公告稱,公司投資建設的4萬噸/年基礎鋰鹽一體化項目已基本建成,正式進入投料試車階段并產出合格的電池級碳酸鋰產品。根據此前規劃,若新項目順利達產,鹽湖股份將形成8萬噸/年鋰鹽的產量規模,位居國內鹽湖提鋰產業“榜首”。
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除了鹽湖股份外,包括紫金礦業、藏格礦業等巨頭的鹽湖提鋰新項目也在加速推進中。在當前新能源電動汽車、儲能等新興產業帶來的市場需求不斷攀升之際,相對低成本的鹽湖提鋰應用價值有望凸顯。
鹽湖股份年產4萬噸鋰鹽項目建成投產
歷時三年,被市場看作鹽湖股份增長“新引擎”的4萬噸/年基礎鋰鹽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產。
記者獲悉,鹽湖股份于9月28日在格爾木市舉行了新項目投產儀式。中國五礦董事長陳得信在致辭中表示,新項目采用全球領先技術,將全面提升我國鋰資源的保供穩鏈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增強我國鋰電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據鹽湖股份公告,該項目關鍵裝置吸附提鋰裝置試車已產出合格液,納濾反滲透系統完成膜安裝及水聯動,沉鋰及公輔工程完成核心設備單機試車,正式進入投料試車階段并產出合格的電池級碳酸鋰產品。
另據了解,該項目初期設計以鹽湖股份子公司藍科鋰業現有提鋰工藝為基礎,采用“固定床吸附+膜精制濃縮+MVR蒸發”組合工藝,將高鋰溶液分流生產碳酸鋰與氯化鋰產品。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通過專家論證及實地調研,發現原工藝存在優化空間,最終決定對生產方案進行重大調整。
具體來看,一方面將產品規劃統一調整為4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另一方面升級核心吸附工藝,采用更先進的“連續離子移動床吸附+膜精制濃縮除硼+MVR蒸發”技術組合。此次工藝革新不僅顯著提升鋰資源回收率與產品純度,還通過設備選型優化和流程精簡,將項目概算從70.99億元降至60.83億元,節約投資約10億元,總投資優化率約為14.58%。
在工藝路線方面,項目工藝采用目前最先進的“連續離子交換移動床+膜耦合”技術提取老鹵中的鋰元素,預計可提升工藝鋰收率25%左右,工藝技術更為先進可靠,可實現鹽湖提鋰最優。
前述項目建成前,鹽湖股份已擁有年產4萬噸碳酸鋰生產能力,若新項目順利達產,鹽湖股份將形成8萬噸/年鋰鹽的產量規模。
從成本來看,鹽湖股份的提鋰成本優勢明顯,按照今年上半年碳酸鋰噸價6萬元至8萬元運行空間來看,鹽湖股份鋰產品的毛利率達到49.96%。“新項目的成本肯定還能低一點。”有熟悉鹽湖提鋰產業人士認為,低成本的優勢可進一步強化鹽湖股份資源戰略價值,伴隨新建產能釋放,公司鋰鹽銷量有望實現穩步增長。
國內鹽湖提鋰產能有望加速釋放
由于全球鋰資源和鋰鹽產能持續擴張,需求端增速放緩已成事實。從碳酸鋰今年的價格走勢來看,盡管受“宜春鋰礦停產”等消息擾動前期有所回暖,但總體價格依然處于低位運行階段,7萬元/噸的價格也讓一眾企業在投資端意興闌珊。
雖然碳酸鋰的“暴利時代”已成為過去,但鹽湖提鋰企業卻敢于持續投入,爭相擴充產能。
中國鹽湖集團旗下青海匯信2萬噸/年碳酸鋰項目于今年6月正式投產。據了解,該項目是中國鹽湖集團旗下重點新能源材料項目,總投資22.9億元,投產后日產符合GB/T23853標準的碳酸鋰產品約15噸,首批產品純度達99.6%以上,符合動力電池級標準。
7月初,藏格礦業主導的西藏麻米錯鹽湖項目取得采礦證。“獲得采礦證后,項目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藏格礦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項目產品方案為年產電池級碳酸鋰5萬噸,同時收回硼元素,副產硼砂1.7萬噸,礦山生產服務期33年(不含建設期2年)。項目估算總投資為45.37億元,全部為企業投資。
紫金礦業的拉果錯鹽湖鋰礦項目一期2萬噸/年鋰鹽產品項目已建成并投入生產,二期4萬噸/年鋰鹽產品項目計劃于2026年6月底建成投產,屆時將形成6萬噸/年鋰鹽產品產能。
從供給增量來看,2025年鹽湖提鋰新增產量主要是由阿根廷鹽湖貢獻,包括CO鹽湖、Centenario Ratones鹽湖等,中國鹽湖增量主要是鹽湖股份的擴產項目,智利鹽湖增量主要是SQM的擴產項目。
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由于鹽湖提鋰單位經營成本低,位于全球鋰成本曲線左側,這部分供給屬于剛性供給,在碳酸鋰低價位的時候基本不會被出清,隨著此輪碳酸鋰價格逐步上漲,業務利潤增厚,受益最大。
此外,做大鋰電材料規模、做強鋰電產業鏈也是鹽湖資源開發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對于如何豐富鹽湖提鋰現有產品結構,有專家建議從碳酸鋰向氫氧化鋰、氯化鋰、磷酸鋰等多元產品進軍,并逐步向金屬鋰等深加工產業延伸,為國家戰略資源保障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