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環午餐吃什么是令上班族頭疼的問題,位于中環士丹利街的一整列鐵皮攤檔,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金融商圈里,可說是相當獨特的存在。其中有50年歷史的“盛記”是人氣最旺的攤檔,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盛記的腰果珍肝好吃,雞肝、雞胗、芹菜與腰果的組合算是少見,火候炒得恰到好處,芹菜保有水份不帶生味,腰果口感跟香氣搭配,讓食客忽略了環境的簡陋。
香港在1847年設立的小販牌照成為大牌檔的緣起。1921年,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當時將小販分成固定小販牌照和流動小販牌照兩種牌照,前者稱“大牌”,后者稱“小牌”,統稱熟食檔。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將大牌和經營熟食檔的牌照合二為一,使街頭熟食攤販成為“大牌檔”。為避免街頭出現大量未經批準擺賣熟食的攤檔,政府規定持牌的固定熟食檔需要展示牌照,相比其他路邊攤,固定熟食檔的牌照是注有持牌人及檔位資料的一張大紙,這個牌照需要裱裝起來及掛在檔位的顯眼位置,因此這類街頭熟食檔被稱為“大牌檔”。
還有一個說法是,由于早年香港的大牌檔供食客使用的座位是用木造的長凳,食客圍著飯桌并排就坐,而且“牌”和“排”是同音字,因此“大排檔”也成為普遍的寫法。
大牌檔的外觀近似一個擺放在街頭的巨型鐵皮箱,因為鐵皮容易生銹,所以大牌檔都涂上綠色的油漆防止銹蝕。選用綠色倒不是法律規定,而是因為綠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是最便宜的油漆顏色之一。綠色在軍事上具有保護色的作用,成為英美盟軍在坦克和軍車上的主要涂裝顏色,等戰爭打完了,綠色和具有相同用途的啡色、灰色和黑色的油漆,便成為了有大量庫存的戰爭剩余物資,所以這四種顏色的油漆售價比其他色彩低廉,而綠色又較啡色、灰色和黑色鮮艷,因此成為便宜又實用的油漆顏色之首選。萬物都可以在經濟學上找到緣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對大牌檔的經營逐漸施加限制,部分大牌檔需要遷入熟食中心,如果不愿意搬遷可交還牌照,并領取指定金額的補償。政府于1972年停止發放經營大牌檔所需的“固定攤位(熟食或小食)小販牌照”,自此香港再沒有持有這種牌照的新大牌檔開業。
中環、上環及灣仔一帶,都是香港人口及商貿活動的集中地,遂成為大牌檔的發祥地。這些早期的香港市區在踏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漸次進行舊區重建,不少大牌檔因土地需要收回發展,加上早年獲發牌的持牌人已經年邁,政府又不允許子女繼承牌照,唯有將牌照交還政府。亦有部分是被政府要求收回,其間很多大牌檔因此結業。
到了2005年,整個香港僅剩下28家持有“大牌檔”牌照的食店,政府于2009年宣布大牌檔活化計劃,為中環的10個大牌檔進行排污改善工程,并研究為檔位接駁煤氣。
其實, 大牌檔文化遠不止于市井煙火的表象,而是城市空間設計、文化符號和微型經濟形態的綜合體現。戰后物資短缺,基層民眾“手停口停”,小販獨創出碗仔翅、雞蛋仔。大牌檔有不少聞名的菜式,例如豉椒炒蜆、椒鹽瀨尿蝦、避風塘炒蟹和干炒牛河,深受不同階層的客人喜愛。他們展示的草根精神和美食文化,是香港人靈活務實的體現。
今年大火的電影《水餃皇后》,臧姑娘從木頭車擺賣到創立“灣仔碼頭”品牌,其勵志故事創出4個多億票房。觀眾們不僅在生活中吃過灣仔碼頭的水餃,也在影院里回顧了昔日香港基層自強的故事。大牌檔是文化創意的孵化器,更是維系社區情感的紐帶。這份文化與精神價值,正是香港需要珍視與傳承的資產。
放眼全球,小販文化并不少見。新加坡餐飲從業人員超過12萬,而國家環境局下設的小販署和衛生署僅有200多名食品衛生稽查員,負責執法檢查。新加坡更將小販中心成功申遺,正因其促進了社區互動、凝聚多元族群的社會價值。當地政府開放牌照市場,允許牌照轉讓與重新分配,并推行培訓計劃引進“新血”,避免行業斷層。
德國紐倫堡圣誕市集將美食、手工藝與表演藝術融為一體,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用熱烈的節日氛圍帶動相關產業。逛集市給親朋好友選購禮物成為人們難忘的快樂記憶。相比之下,香港長期將公共空間高度規范化,市民參與規劃的權利被壓縮,擺攤設點更被視為“秩序破壞者”。攤販問題的癥結,在于公共空間的治理邏輯。
工業革命和城市化讓每一個人都成了情感(心理)上的早產兒。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摩天大樓的光鮮外表,而在街角巷尾的人情溫度。香港的牌檔政策,若能超越“規范整治”的單一視角,看到更高層的精神和文化意義,將有望同步提升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可持續的經濟效益。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