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與陳強、羅永新、張鐵軍、黎玨辰和姚雪超等諸君,專程到蘇州進行主題為“信仰之旅”游學。其間,我與姚雪超老師等到張家港參訪上市公司富淼科技,次日上午回到蘇州,即到穹窿山登山,目標之一是去參訪《孫子兵法》的誕生地。
穹窿山是集政治、軍事、宗教、文化資源于一身的5A級旅游景區,位于蘇州市西郊,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不甚高,卻已是蘇州境內最高峰,人文與自然交融為一體,素有“吳中之巔”的美譽。
我們沿著因乾隆六次登頂而得名的乾隆御道登山,直達座落在三茅峰的上真觀,欣賞這座始建于漢平帝時期的中國道教的重要建筑,偌大的觀內,參觀者也就寥寥的十多人,我上到鐘樓,掃碼付費敲響了古銅鐘,出鐘樓,赫然看到頭上的太陽,圍繞著一輪又一輪的明晃晃的彩色光環……在山頂的望湖園,如乾隆六下江南時那般眺望太湖,體驗了那種移步換景的觀感。
中午將近,為不耽誤下午參訪玄妙觀之約,我加快腳步下山,向山腰中的孫武苑走去……
我“認識”孫武,是從小學時期閱讀的連環畫中開始的。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春秋末期齊國人,生于軍事世家,青年時為避齊國內亂,南下移民吳國,隱居在郊外山野即今天的穹窿山,潛心研究兵法,著兵法十三篇,被后人尊為《孫子兵法》。后經伍子胥舉薦,他攜所著兵法晉見吳王闔閭,后者為驗證他的統兵能力,讓他帶領180名宮女演練陣法,他即在吳宮教宮女習戰,三令五申后,立斬不聽軍令的兩位吳王寵妃,并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理回絕了吳王的說情。他通過訓練宮女,展現出卓越的軍事管理才能,被拜為將軍。他其后輔佐吳王,與伍子胥合力治軍,在公元前506年,指揮三萬吳軍千里奇襲,大敗二十萬楚軍,五戰五捷,攻破楚國郢都,幾乎滅亡楚國,成為其軍事思想的完美體現。夫差繼位吳王后,晚年的孫武即重返早年隱居地,修訂自著的兵法,卒于吳國。他能與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等并稱為“子”,充分證明了他是中國歷史的頂流人物之一。
孫武苑位于穹窿山腹地的茅蓬塢,環境清雅幽靜,參天古木處處蒼翠,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極高,走入其中,令人心曠神怡。苑內以場景再現的方式,再現了當年孫武隱居在此撰寫兵法的場景,茅屋內配有弓箭、劍戟、軍事作戰圖等物品,擺放著矮案、床、蓑衣、鋤頭等物。
場景再現畢竟是一種初步且直觀的歷史回憶,可看點不多。對于孫子及其兵法,最值遙思的,是他的兵法思想體系及其思想要義。在苑里,更多吸引我駐足賞讀的,是在呈回字形的兵法碑廊,嵌在墻上的數十塊黑色大理石,刻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和一幀孫武的線刻畫像。世人多知孫子論述的是如何爭取做到百戰百勝之術,卻不甚重視他所論的百戰百勝之上的兵道:“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較之于將士們在戰爭中百戰百勝,成熟的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勝,才是戰爭中的最上乘境界。可見兵圣念茲在茲的,始終是以戰止戰,開辟出和平的大道,絕不是掀起一場又一場生靈涂炭、仇恨恩怨、永無休止的戰爭。
(孫武苑內,銘刻著多種文字的孫子名言:“不戰而屈人之兵。”黃家章 攝)
從孫子的冷兵器時代進入到工業革命后的熱兵器時代,經歷過炮火連天大戰爭的智者,更深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是夸張虛飾語,更會倍加珍惜和平,典型例子之一是,晚年的劉伯承元帥,拒看任何軍事戰爭影片。鄧小平晚年主政,敏銳地提出和把握到了和平發展的主題,判斷出世界處于和平發展的年代,決定“百萬大裁軍”,隨后推出改革開放的宏大策略,一判斷一決定加一策略,直接把中國這列古老、沉重而又最龐大的列車,導引上了二十世紀后二十年跟上世界和平發展節拍的時代正軌,改革開放40多年,是中國漫長歷史中持續最長的和平發展時期。至今,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矚目的第二大經濟體,國人因此變得更有自信更有活力,生活奔向了小康。很顯然,和平是最大的福音,發展是最大的善,發展的前提是和平,唯有和平才能發展,不折騰才能大發展,這是鄧小平理論留給我們的最好啟示。鄧小平理論中和平發展思想的智慧內核,當然也容納了孫子關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智慧。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人類發明核子武器后,現代戰爭的成本變得前所未有地高昂,潛在的核戰爭風險及其不可收拾的后果,更是任何國家與國民都難以承受的,如果大規模的核戰爭爆發,足以使僥幸生存的極為稀少的人類后代,斷崖式地墜入到比石器時代更悲催的境地。
我們登穹窿山,更明曉山不在高、有仙有巨人者則名的道理。孫子是巨人,孫子兵法是經典,我們來此,是來感受、來溫故求知新,來為和平祈禱。如果我的人生只能有一個選擇,那我就選擇做一個和平主義者。斯地斯時,遙思追懷孫子,不僅在于他用筆墨闡述了系統的古典兵法體系,更在于他的兵法蘊含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思想。和平的意義超越一切戰爭,以戰止戰,任何戰爭的終極目標都是和平,戰爭是尋常義,和平是究竟義,和平是可以長期實現和持續的,孫子在冷兵器時代就鮮明地預見這一點,他因此不朽,他的兵法因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