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4年,郵惠萬家銀行即將被吸收合并。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9月23日晚間,郵儲銀行發(fā)布一則公告稱,為進一步優(yōu)化管理及業(yè)務架構,將吸收合并下屬全資子公司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郵惠萬家銀行”)。此次合并后,國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銷銀行僅剩中信百信銀行一家。
受訪專家指出,直銷銀行定位不清、與手機銀行功能同質化等問題加速了母行吸收合并的進程。此次合并有利于提高母行整體競爭能力,但需關注此前存量業(yè)務的平穩(wěn)銜接與過渡。
郵儲銀行擬吸收合并
郵儲銀行公告稱,吸收合并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的獨立法人資格依法注銷。
據了解,此次吸收合并是為了有效利用資源,降低郵儲銀行運營成本。“近年來,本行不斷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數字化和集約化能力快速提升,以手機銀行為主要服務渠道的格局已經形成,線上綜合服務能力大幅增強。”
郵儲銀行在公告中進一步表示,郵惠萬家銀行線上運營經驗整合到該行,是對其線上業(yè)務強有力的補充,業(yè)務資源及人才隊伍將為發(fā)展注入新動力,并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有助于將資源投入到互補性更強的領域,提高整體運營效率。
郵惠萬家銀行成立于2022年1月,注冊資本為50億元,是我國首家獲批成立的國有大行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業(yè)績表現方面,2022年至2024年年報顯示,該行期末凈利潤分別為-1.62億元、-2.63億元、-4.15億元。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yè)收入1.50億元,凈利潤-1.18億元,同比減虧38.74%。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凈資產為40.42億元,累計注冊用戶超2000萬人。
從經營范圍來看,郵惠萬家銀行與母行的業(yè)務重合度也較高,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fā)放貸款、發(fā)行金融債券、從事銀行卡業(yè)務等。部分業(yè)務更加具有針對性,例如,吸收存款和發(fā)放貸款主要針對客群是個人及小微企業(yè)。
復旦發(fā)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復旦平安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爍指出,大銀行之所以成立直銷銀行,是為了在自身技術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迅速趕上互聯網金融的紅利期。
“此次吸收合并能夠為郵儲銀行體系繼續(xù)充實銀行類人才,將郵惠萬家銀行在存續(xù)期間積累的同業(yè)合作資源、客群資源進行整合,從而進一步夯實郵儲銀行的整體競爭能力。”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但需要關注此前的存量業(yè)務如何實施平穩(wěn)銜接與過渡,IT系統如何在技術層面實施有效融合,以及在相關人員的合并、裁撤等動作中如何維護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
直銷銀行持續(xù)降溫
近年來,銀行正不斷給線上渠道“做減法”,直銷銀行更是一再縮編。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發(fā)布的《2018中國直銷銀行發(fā)展分析報告——現狀篇》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96家以獨立渠道正常運營的直銷銀行。如今在手機應用商城以“直銷銀行”檢索,僅有青島農商銀行直銷銀行、湖南銀行直銷銀行等零星幾家。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郵惠萬家銀行合并后,國內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直銷銀行僅剩中信銀行和百度共同設立的中信百信銀行。此前,招商銀行曾與京東科技籌劃建立招商拓撲銀行,但已于2022年終止籌備。中信銀行2025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信百信銀行實現營業(yè)凈收入28.75億元,凈利潤4.7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4%和1.66%。
“但是,直銷銀行的發(fā)展目前面臨不少問題,例如,與手機銀行功能高度重合,內部協同困難;業(yè)務同質化嚴重,內卷競爭導致持續(xù)虧損;難與母行共享資源,增加綜合成本,加速了母行的吸收合并進程。”石爍進一步分析道。
蘇筱芮認為,比起過去數年當中大踏步地獲取業(yè)務增量,現階段銀行業(yè)更側重于某類細分業(yè)務、某類具體客群的精耕,注重差異化能力的打造,在創(chuàng)新探索領域更傾向于通過搭建臨時團隊、新設相關職能部門,而非采用獨立法人架構來進行應對。
“銀行數字化轉型存在綜合性金融平臺和嵌入性場景服務等多種模式。”石爍直言,“對于大型國有銀行和領先的股份制銀行,在技術發(fā)展和業(yè)務整合的趨勢下,綜合性金融平臺將是主流策略。對于無力構建綜合性平臺的中小銀行而言,可以將賬戶、支付、貸款、風控等核心金融能力,通過應用程序接口(API)像搭積木一樣輸出給外部平臺,深度融入區(qū)域經濟或特定產業(yè)生態(tài),構建這種嵌入性場景服務能力,或者說‘銀行即服務(BaaS)’模式和垂直領域的‘專家型’平臺模式,很可能是更加務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