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這五年,不是佐力藥業‘單打獨斗’的五年,而是我們踩著國家中醫藥發展、健康中國建設的‘鼓點’,跟著行業創新升級、數智轉型的‘節奏’,一步步把企業發展融入宏觀大勢的五年。”浙江佐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佐力藥業”)董事長俞有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說道。
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證券時報等媒體開展“我在‘十四五’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動”主題宣傳活動,旨在通過挖掘企業發展故事,展現上市公司如何緊跟國家戰略、融入行業浪潮,在時代大勢中實現成長突破。從2010年總資產3億元到2024年近40億元,從單一烏靈膠囊到“一體兩翼”戰略落地,從2019年公司營收9.11億元到2024年的25.78億元,佐力藥業的“十四五”軌跡,既是一家中藥企業的成長史,也折射出中國中藥行業在政策紅利、科技賦能、資本助力下的轉型圖景。
(佐力藥業董事長俞有強 受訪對象供圖)
從“一款藥”到“一類需求”的戰略延伸
證券時報:“十四五”期間,中醫藥行業迎來政策紅利與市場擴容的雙重機遇。佐力藥業提出“緊握時代的‘時’與‘勢’”,具體而言,你們是如何判斷并抓住這些行業機遇的?
俞有強:中藥企業要想走得遠,不能只盯著“一款藥”,得盯著“一類需求”。國家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核心是讓中醫藥“活”起來,既要守得住經典,也要接得住現代健康需求。
2014年控股青海珠峰,把冬蟲夏草發酵制劑百令片納入體系,是因為看到藥用真菌在慢病調理、免疫提升領域的潛力,這是“一體”(核心藥用真菌業務)的延伸;2015年收購百草中藥飲片,2017年推出中藥配方顆粒,是瞄準了“慢病及健康管理”的民生需求,這是“兩翼”(中藥飲片、配方顆粒)的落地。
到了“十四五”,參股科濟藥業登陸港股,是公司2016年錨定大健康發展戰略邁入精準醫療領域重要探索的階段性收獲;和凌意生物合作神經領域創新藥,是看到老齡化背景下帕金森癥的醫療缺口;今年和浙江大學共建“智賦食藥聯合研發中心”,用AI挖掘烏靈菌的健康價值,更是因為現代消費者需要“更精準、更多元”的大健康產品。從治病到保健,從藥品到食藥同源產品,這正是行業從“藥品導向”轉向“需求導向”的趨勢。
現在我們有五家全資子公司、一家控股子公司,各自在藥用真菌、中藥飲片、創新藥領域有細分優勢,再也不是當年“靠一款烏靈膠囊吃飯”的狀態。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僅僅深耕院內市場,今年還提出了“一路向C”戰略升級,一手抓OTC(非處方藥),依托院內形成的品牌優勢,更深度地滲透連鎖藥店渠道,全力拓展互聯網電商平臺,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手抓功能性健康食品,以烏靈菌的二次開發為起點,探索大消費新賽道。
證券時報:中藥行業常被提及“傳承易、創新難”,“十四五”期間國家也反復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佐力藥業是如何破解“創新難”的?這對行業創新有什么可借鑒的地方?
俞有強:中藥創新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老樹發新芽”。很多企業覺得創新難,難在把傳統優勢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我們的思路很明確,聚焦核心、循序漸進,堅持“立項一批、臨床一批、上市一批”,不搞“撒胡椒面”式的研發。
“十四五”期間,我們深耕優勢領域,把研發重點放在了“新藥研發”和“核心產品二次開發”上。更重要的是,我們不閉門造車,國家鼓勵“產學研用結合”,我們就主動和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把實驗室里的技術變成能上市的產品。比如這次和浙大合作AI研發,就是想借力引智,把烏靈菌的成分研究得更透,轉化成老百姓能用的功能性食品。對中藥行業來說,創新不一定是“全新的藥”,把經典產品做深、把技術標準做高、把成果轉化做通,也是一條可行的路。
證券時報:“新質生產力”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熱詞,中藥行業作為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佐力藥業2022年通過再融資募集9.1億元,用于智能基地、數字化運營系統等建設,這一投入帶來了哪些改變?對行業轉型有何參考意義?
俞有強:中藥行業的“新質生產力”,首先要解決“標準化”和“效率”的問題。過去中藥生產靠“經驗”,現在要靠“數據”,這就是我們做數字化、智能化的初衷。
2022年9.1億元的再融資,我們一部分投在智能化中藥生產基地,建了數字化車間,通過數智化,生產線上的溫度、濕度、發酵時間都能實時監控,產品質量波動更小;一部分投在數字化運營決策系統,覆蓋到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質量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不斷優化流程管理,推動信息共享、數據協同,改善質量和提高效率。舉個例子,以前我們生產藥品,批次間的質量檢驗要花好幾天,現在靠智能系統,幾個小時就能出結果,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對中藥行業來說,數字化轉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生存工程”。消費者要“放心藥”,就需要標準化生產;企業要“降成本、提效率”,就需要智能化管理。佐力藥業的嘗試證明,傳統中藥企業只要找對方向,也能靠數字化培育新質生產力,跟上產業升級的步伐。
平衡股東回報與社會擔當
證券時報:作為創業板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間佐力藥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很亮眼,比如連續兩年信息披露獲評A級、近三年現金分紅比例超70%、2025年還發布了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您如何看待“企業發展”與“股東回報”的關系?這對中藥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有什么啟示?
俞有強:上市公司的核心是“信任”,股東把錢交給我們,我們既要把企業做好,也要讓股東分享成果。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十四五”期間,我們在資本市場做了三件事。第一,把業績做扎實。聚焦主業,提升盈利能力,這是股東回報的基礎——如果企業不賺錢,談回報就是空話。第二,把治理做規范。信息披露獲評A級,靠的是我們嚴格按照《證券法》《公司法》來做,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信息,讓所有股東都能公平獲取信息。第三,把回報做穩定。我們自上市以來就堅持現金分紅,近三年比例超70%,累計分紅超10億元;今年發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就是想給股東一個“定心丸”——佐力藥業不會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要和股東長期共贏。
另外,我們2024年還回購了1489.5萬股,用于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把公司利益和核心團隊利益綁在一起。對中藥上市公司來說,市值管理不是“炒概念”,而是“做實事”:業績是根本,規范是保障,回報是責任。只有把這三件事做好,才能贏得資本市場的認可,才能讓市值真正反映企業的價值。
證券時報:“健康中國”戰略不僅要求企業提供優質產品,也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您認為中藥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如何與“共同富裕”“健康中國”等宏觀目標結合?
俞有強:中藥企業的使命,本身就和“健康”“責任”綁在一起——我們的使命是“輔佐人類身體健康,致力祖國醫藥發展”,這不僅是做生意,更是做事業。
在“健康中國”方面,我們聚焦慢病管理和健康科普:“世界睡眠日”普及睡眠健康知識,“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關注老年健康,“世界高血壓日”推廣聯合用藥觀念,這些都是想讓中醫藥理念融入老百姓的日常健康管理,這和國家“預防為主”的健康策略是一致的。
在“共同富裕”方面,我們覺得企業不能只自己發展,還要帶動身邊的人。湖州是我們的根,作為民政福利企業,我們建了“浙江省五星級殘疾人之家”,為殘疾員工提供適宜的崗位和完善的福利——“庇護一人、解放一家、穩定一方”,這不是一句空話,是我們實實在在在做的事。現在公司被評為“浙江省助殘愛心企業”,這比任何商業榮譽都讓我們自豪。
對中藥企業來說,社會責任不是“附加題”,而是“必修課”。我們的產品是“健康”,我們的責任就是把這份“健康”傳遞給更多人,讓企業發展融入社會進步,這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