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虛擬醒獅凌空躍起,與真人舞者隔空共舞;AR技術將龍舟“劃”入觀眾席,激起陣陣數字浪花。
這一刻,嶺南文化以科技為翼,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現代敘事。而這,正是廣東文化產業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下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
廣東文化產業規模連續23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全省規上文化產業營收突破3萬億元,近年來以“文化+科技”為引擎,不斷推動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已達9150億元,占全國六分之一的產業體量中,數字創意、動漫游戲等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正成為高質量發展核心動能。
202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簡稱:大灣區文投會)11月26日至28日在廣州黃埔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場匯聚資本、項目與人才的盛會,是廣東鍛造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力源”。

VR虛擬沉浸式體驗成文旅消費熱點。 資料圖片
科技重塑文化產業形態
“城堡美到發光,伸手想去摸冰柱時,腳下突然傳來冰面開裂的震動,寒風裹著細碎冰晶撲到臉上,連冰龍飛過的氣流都能真實摸到,8K超高清冰爽的感覺太逼真了!”剛體驗完VR《魔法冰堡》的游麗麗忍不住驚嘆道。
X-META機遇時空現場負責人孔令源告訴南方財經記者,去年9月公司在深圳歡樂海岸落地打造了首個VR虛擬沉浸式體驗樂園“X-META機遇時空全感樂園”,一經推出便持續火爆,長期位居大眾點評榜首,單日客流上千人次。隨后公司又相繼在廣東落地了前海冰雪世界店、東莞C-Park店,還在深圳福田建設全感XR研發中心。
“科技不是冰冷的技術參數,而是讓文化直抵人心的橋梁?!睓C遇集團董事長胡世輝如是說。在他看來,廣東為技術研發提供了落地終端消費場景的絕佳土壤,使企業能夠將前沿技術快速轉化為商業價值。
從VR樂園到人形機器人登臺演出,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文化表達。
在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S2敲響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8件戰國青銅句鑃,奏響《彩云追月》,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又一高光時刻。
“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本質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文化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價值躍升。”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解釋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科技”的融合進程中,科技企業正成為文化創新的生力軍。這些創新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以文化內核為引領、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深度重構,正在成為廣東文化產業的“核動力”。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文化主體的多元化時代?!碧珍h指出,“科技企業攜數字技術入場,為文化創新帶來了新思維、新方法,這是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
數字沃土孕育文化新物種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僅改變了文化的呈現方式,更催生了千億級規模的數字創意產業集群,成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從內容創作到裝備制造,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廣東正構建起全鏈條、高附加值的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日益壯大,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9150億元,增長10.5%,在數字創意、動漫游戲、網絡視聽、數字文化制造等領域形成較強競爭優勢,數字賦能正讓千年嶺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截至2025年三季度,廣東規上文化企業營收已超2萬億元,利潤超2000億元,總營收全國第一,利潤位居全國第二。
三七互娛自主研發的“小七”大模型,實現從游戲立項到發行運營的全鏈賦能,顯著提升了游戲研運的工業化水平。三七互娛高級運營總監源浩向南方財經記者介紹道,“小七”已經集成超過40種AI的能力,為公司的各類通用及專業系統提供全面的賦能,同時公司在“小七”的基礎上也搭建了智能體平臺,覆蓋了美術、客服、投放、運營、技術等核心業務維度。AI生成的2D美術資產占比已超80%,3D資產超30%,AI投放廣告已經超過整體投放量的50%。
廣東金馬游樂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超3億元用于技術研發,其虛擬沉浸式游樂項目將粵港澳大灣區自然風光與未來場景相結合,產品遠銷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已建立起以自主創新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運行機制,并與高校就“手勢互動技術”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AI算法對圖像進行處理獲得手部關節的空間坐標信息,再識別出特定的交互指令,進一步提升并豐富了產品的交互體驗。
另據該公司副總經理林澤釗透露,2025大灣區文投會上公司將推出文旅應用機器人、仿生IP機器人、服務陪伴型機器人、數字明星機器人等智能化機器人產品,進一步拓展AI在文旅場景的應用邊界。
數據顯示,近5年來,廣東文化科技融合投資額增長了2倍,AIGC技術推動數字化展覽數量增長200%。智能裝備廣泛應用,文博會上機器人可彈古箏、打詠春,一批粵產人形機器人開始探索演藝、博物館等應用場景;VR/AR企業,如雷鳥、影目圍繞智能眼鏡應用,打造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文化產業為科技應用提供了日益廣闊的空間和發展潛能。
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
隨著2025大灣區文投會的啟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憑借豐富的活動架構、創新的服務模式和強大的嘉賓陣容,成功舉辦兩屆的大灣區文投會已成為凝聚產業資源、鏈接資本力量的核心平臺,持續推動文化、科技、金融要素對接,為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不竭動力。
2025大灣區文投會以“1+8+N”系列活動,為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堅實支撐。
具體而言,本屆文投會搭建“政策+項目+資本+生態”四重賦能平臺,精準對接機制打通“項目—資本”壁壘。通過路演點評、深度研討、設置專業洽談區等形式,推動優質項目與資本高效匹配。特別設置港澳項目路演專場,推動粵港澳三地創意深度交融。本屆大會篩選出的路演項目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機器人、未來空間技術等科技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場景,并將在文化科技應用場景發布會上推出AIGC賦能文化內容全流程應用、文化領域大模型、AI影視技術應用、文化智造等項目。
“文化領域是科技應用的最佳試驗場,在前兩屆路演項目中,90%以上的項目都是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數字信息技術、AR/VR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場景應用,如智譜華章、無問芯穹、影目科技、筷子科技、像素綻放、宸境科技、達瓦志合等文化科技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投融資效果。”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相關負責人舉例,大模型企業——智譜華章接連于2023年、2024年參會兩屆大灣區文投會,通過專場路演、對接交流會,其卓越的技術突破、前瞻的行業趨勢判斷獲得資本的極大認可,持續獲得多輪融資,估值從35億元升至260億元。
強內容IP是大灣區文投會另一個投資重點,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潮玩等在市場上大有所為,如易動文化的《雄獅少年》、詠聲動漫的《落凡塵》、涂形科技的《黑神話:悟空》、岸墨影視的《浪浪山小妖怪》、微石科技的《十里紅妝》等均通過文投會專場路演擴大了影響力,并獲得更多融資或合作機會。
文化是內核,科技是引擎,金融是燃料。三者深度融合,將釋放文化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大灣區文投會不僅是交易平臺,更是產業生態的“連接器”。
本屆文投會創新采用“3+365”辦會模式,建立覆蓋全年的常態化服務平臺,生態構建激活全產業鏈創新活力。組委會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資源,為文化企業提供“賽展對接落地”全過程服務。通過組建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融資聯盟和智庫聯盟,持續推動產業資源整合,真正打造“永不落幕的文投會”。
據悉,本屆大會已吸引梅花創投、創業工場、國泰海通創意等上百家知名投資機構參會,齊齊南下開拓大灣區文化產業“價值富礦”。國泰海通創意執行董事夏勤璐透露道,國泰海通創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近9億元,其中半數優質項目源于文投會。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表示:“文化產業的價值正被科技重估。梅花創投持續看好用AIGC、元宇宙重塑文化消費場景的團隊,愿做‘超級創始人’的第一張支票。大灣區文投會,讓我們能高效觸達下一波文化科技浪潮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