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康殷
2025年,全球顯示面板產業的競爭焦點,正從中尺寸OLED開始引爆。
10月21日,TCL華星t8項目在廣州正式開工。這是全球首條規模化量產的第8.6代印刷OLED產線,總投資295億元,設計月產能2.25萬片玻璃基板。同期,京東方在成都、維信諾在合肥的同類高世代OLED項目也正在全速推進,瞄準的是同一個目標:中尺寸OLED面板。
機構統計顯示,截至目前,三星顯示、京東方、維信諾、TCL華星四家面板廠商在8.6代OLED產線上的投資總額接近1700億元。業內人士表示,中國OLED產業正式從中小尺寸的“跟跑”階段,邁入中尺寸的“并跑”甚至“局部領跑”的新時代。
開辟中尺寸量產新路徑
作為全球首條高世代印刷OLED產線,TCL華星t8項目的落地承載著中國顯示產業從“跟跑”向“領跑”突破的關鍵使命。
“t8項目是中國顯示企業首次在高世代OLED領域具備超越式技術引領與市場主導潛力。”接受采訪時,TCL科技高級副總裁、TCL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這樣定義t8的戰略意義:t8不僅是產能的擴張,更是一次技術路徑的跨越。趙軍詳細闡釋了印刷OLED的三大優勢:成本、效率與顯示效果。
在成本方面,印刷OLED由于無需真空制程、不使用昂貴的精細掩膜版,設備投資顯著降低。材料利用率高達90%,遠高于蒸鍍技術的30%。趙軍預計,規模化后印刷OLED將比其他OLED技術有“超過15%以上的成本優勢”。在顯示效果上,印刷OLED是目前唯一能實現RealRGBStripe排列的OLED技術,文本顯示更清晰銳利,像素之間完全隔離,有效避免電流串擾,畫面純凈度更高。
t8并非TCL華星在印刷OLED上的首次嘗試。武漢的G5.5代印刷OLED產線(t12)已于2024年11月實現量產并交付產品,目前良率已從個位數爬升至70%以上,為t8的快速量產打下基礎。
據趙軍透露,根據計劃,t8項目設計月加工玻璃基板能力約2.25萬片,預計2027年下半年量產,首款消費電子產品2026年上半年即可出貨,優先覆蓋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等中尺寸領域,未來還將拓展至車載顯示。民生證券分析認為,TCL華星選擇此時入局,正是看準“2026年起中尺寸OLED需求進入快車道”,t8產能釋放將精準匹配市場節奏。
此外,t8項目還將全面融入AI與智能制造技術。趙軍透露,公司自主研發的“星智”大模型將全程賦能生產,視覺檢測算法可使特定缺陷漏檢率下降85%,產品修復環節穩定性超95%且無需人工干預,“t8將成為TCL華星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產線”。綠色制造方面,參考武漢t12產線數據,同類產線一年可節省能耗3億至4億度,土地使用面積比蒸鍍產線減少30%,污染物排放降低50%,有望成為全球顯示產業低碳轉型標桿。
行業差異化布局
就在TCL華星宣布t8項目之前,京東方與維信諾已先后啟動各自的8.6代OLED項目,形成“三箭齊發”的產業態勢。
京東方以630億元押注技術成熟的蒸鍍工藝,其成都8.6代線項目2025年5月已完成設備搬入,計劃2026年第四季度量產出貨。
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在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明確表示,630億元投資“首先要保障成功,在成功的基礎上再通過技術升級做強競爭力”,這種對“確定性”的優先考量,使其在量產進度與產品穩定性上具備先發優勢。
維信諾則押注其自主研發的ViP技術,通過半導體光刻工藝替代傳統金屬掩膜版,旨在結合蒸鍍的成熟性與印刷的部分優點。
去年9月,維信諾與合肥國資合資建設的OLED8.6代線開工,總投資金額550億元。該生產線已于2025年8月完成主廠房封頂,建設進度迅速。其產品面向中大尺寸市場,覆蓋平板、筆電、車載、顯示器等應用領域。
民生證券指出,截至目前,三星顯示、京東方、維信諾、TCL華星四家面板廠商在8.6代OLED產線上的投資總額接近1700億元,未來其他廠商大概率也會積極布局。
集中投資背后,是中尺寸OLED市場的明確增長信號。據Omdia數據,到2030年,筆記本電腦OLED面板年復合增長率將達33%,車載顯示器為27%,桌上型顯示器為19%。與此同時,智能手機OLED滲透率已超60%,增長空間有限。
華西證券指出,伴隨OLED在手機等小尺寸滲透增速下降,OLED在中尺寸滲透率提升趨勢是未來市場關鍵機遇。群智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OLED平板面板滲透率約為1.5%。而隨著2024年蘋果iPadPro采用OLED面板,以及三星、華為、榮耀等品牌高端產品線布局OLED技術,2024年前三季度,OLED滲透率提升至4.2%。
在業內人士看來,京東方與維信諾的布局,正是瞄準這一增長紅利,與TCL華星共同構建起覆蓋不同技術路線、不同應用場景的產業矩陣,為國內中尺寸OLED產業的全球競爭奠定基礎。
OLED產業集體躍升
京東方、TCL華星、維信諾的集中布局,不僅是企業個體的戰略選擇,更標志著中國中尺寸OLED產業進入集體躍升階段,正從技術突破、產業鏈自主可控到下游應用變革全方位改寫全球產業分工。
從市場驅動看,中尺寸OLED的集中量產源于明確的需求升級信號。2024年5月蘋果發布搭載OLED屏幕的iPadPro,正式開啟高端IT市場從LCD向OLED的技術換代。盡管該產品初期出貨量因定價與需求疲軟未達預期,但長期趨勢已明確。
民生證券指出,美國對中國產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及零部件征收高關稅,“縮小了LCD與OLED產品的價格差距,提升了OLED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中尺寸OLED需求進入爆發期。
在技術與產業鏈層面,中國企業的集體發力正逐步打破海外壟斷。長期以來,三星顯示、LGD在中高端顯示市場占據絕對話語權,國內產業面臨“缺芯少屏”困境。如今,TCL華星的印刷OLED成為“首個由中國企業引領全球進入商用階段的顯示技術”,京東方在蒸鍍工藝上實現規模化應用,維信諾ViP技術開辟創新路徑,形成多技術路徑并行格局。
更關鍵的是,大規模產能建設正倒逼上游國產化。TCL華星t8項目一期設備國產化率有望達50%,后續將持續提升,并推動關鍵環節國產替代。
趙軍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要素最齊備、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t8項目將與TCL華星在廣州的t9、t11產線及深圳、惠州現有產線形成協同,加速“材料-裝備-面板-終端”全產業鏈落地。目前已有多家全球領先材料與設備供應商明確合作意向,共同推動國產化配套體系建設。
下游應用領域,中尺寸OLED的量產將催生多行業變革。消費電子領域,柔性OLED將成為高端筆記本標配,折疊屏技術從手機向平板延伸;車載顯示作為最大增量,年復合增長率預計超30%。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指出,這些變革“滿足了消費者對便攜性和大屏顯示的需求,也適應了汽車智能化發展對顯示品質的更高要求”。
展望未來,中國中尺寸OLED產業雖仍面臨挑戰,但集體突圍的態勢已不可逆轉。知名商業顧問霍虹屹表示,未來3至5年面板產業將呈現“路線分化、節奏收斂、生態協同”特征。2026年至2028年將有多條產線進入集中量產期。中國企業正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產業鏈協同為支撐,在中尺寸OLED領域構建全球競爭優勢,推動中國顯示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