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主流經濟學認為,一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標志為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產業、一個國家應將主要資源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但現實證明恰恰相反,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應建立高端制造業為核心的主導產業。
荷蘭之所以能在17世紀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那個年代的英國經濟學家配第道出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當時荷蘭大部分勞動力都從事制造業和商業,居民獲得的收入遠高于其他歐洲國家。那么,制造業和商業哪個更賺錢呢,配第認為制造業比農業賺錢,商業比制造業賺錢。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的觀點與配第一樣,指出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勞動力由第一產業遞次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由來。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茲提出,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經濟服務化的現象十分明顯,服務業取代制造業成為了主導產業。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指出,一國的經濟結構會隨著經濟增長,由第一產業為主的經濟逐步地演變為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最后再演變為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主流經濟學逐漸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對于世界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嚴重的誤導。主流經濟學認為以服務業尤其是以生產性的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的主導是一個錯誤觀點。
建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論調已經過時,世界產業結構演變已經出現新的重大的變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企圖重構產業結構,將制造業復興作為新的經濟戰略。美國至少在奧巴馬當總統時就已經開始調整經濟戰略,重新重視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復興戰略。未來全球爭奪經濟主導權的核心領域為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主要發達國家將爭奪全球資源在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展開角逐。全球所有核心的經濟資源將源源不斷地流向高端制造業。未來所有的重大機會都是在高端制造業及其滋生的高附加值產業,其中包括一些生產性服務業。
為什么發展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很重要?
其一,從世界強國史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家是依靠服務業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沒有哪一個國家不是依靠制造業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的,并且如果一個國家不能維持強大的制造業必然走向衰退。17世紀荷蘭的興起與制造業密切相關。荷蘭是近代西歐制造業的第一個重要中心,尤其是在紡織業方面。在17世紀荷蘭是整個西歐天然的貨物集散地,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商業經驗有關。后來由于荷蘭過度發展商業和金融業,最終導致荷蘭在18世紀被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的英國超越。美國經濟學家諾斯在其《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指出,到16世紀時還沒有跡象表明英國將走上成功的經濟增長道路。不過,到16世紀時英國人已經重視發展制造業了,主要是模仿荷蘭的做法。在17世紀英國的制造業以及采掘業等已經有產業集群的味道了,這與市場規模擴大密切相關。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很發達,但它依然是從制造業強國走過來的,美國的制造業曾經相當輝煌。美國自19世紀60年代起逐步成為制造業強國,1894年制造業總產值首次超越英國成為其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顯示一個真正強大的美國已經誕生了。“二戰”之后,美國制造業更是如日中天。1953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30%。
其二,從中國香港地區發展的經驗教訓看,香港的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很高的國際競爭力,但由于制造業發展不足,制約了香港的發展。
其三,一國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沒有強大的國防軍工產業,就遲早“挨打”。制造業對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正是近代中國沒有參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強大的制造業,被西方列強欺負了100年。有人說,美國已經不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了,已經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了,為什么美國不怕將來“挨揍”,原因在于盡管美國產業結構是以服務業為主導,但美國仍然有一些高端制造業保持相當的競爭力,尤其是國防軍工產業。2025年7月有媒體報道,美國相關政府部門發布消息稱,到5月1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向美國政府交付了72架F-35戰機,這些飛機的軟硬件得到升級。從這則消息中可以看出,美國依然保留了強大的國防軍工產業,相關的產品制造沒有轉移到他國,而是依靠本國的制造業企業進行生產。美國國防部曾做過一次評估,他們的采購額占美國國內高技術制造業產值的30%以上。
當下,全球化進程時有反復,國家之間的競爭存在多種不確定性。強調發展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對于中國而言,不僅具有長遠意義,而且具有緊迫感。各方在這一點達成共識,尤為重要。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