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間,東亞藥業(605177.SH)發布2025年三季報。前三季度,在下游需求疲軟及資產減值等短期不利因素疊加下,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6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業績表現雖不佳,但公司長期盈利能力或并未受損。一方面,公司基于謹慎性原則,前三季度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3474.65萬元,其中絕大部分為存貨跌價損失,而目前相關風險已基本出清。另一方面,從抗生素市場看,頭孢類制劑整體市場需求波動,是導致公司作為上游中間體、原料藥企業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同時,受此影響,大宗原料藥生產中的工廠規模效應短期也難以體現,這一定程度上將推高生產成本,從而拖累毛利率表現。若后續下游需求周期復蘇,公司頭孢類產品生產銷售有望回歸正軌。
作為全球臨床中最主要的一線抗菌藥物,頭孢菌素類制劑有著龐大且較為穩定的需求支撐。Global market insight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抗生素制劑市場持續穩步提升,2023年總規模約456.0億美元,至2032年預計增長至610.8億美元,每年增長率均穩定在4%左右。且隨著中國乃至全球老齡化情況的不斷加深,相關醫療需求增大,抗生素整體市場增長有望維持。
然而,對于此類用量龐大的原料藥產品而言,長期增長同時,短期需求還是存在一定周期波動。年初至今,受第十一批國采預期與需求回落雙重影響,頭孢制劑生產企業普遍采取去庫存策略、排產也更為謹慎,進而影響上游原料藥企業的銷售以及短期內庫存積壓。而隨著反內卷政策逐步發力,同時,從已披露數據來看,在部分頭孢類產品為主的上市制劑企業中,三季度的存貨較中報有所回落,這種渠道庫存逐步消化的趨勢將有望推動相關企業對于原料藥的采購,行業也有望實現周期復蘇。
頭孢類產品有待復蘇的同時,近年來,公司在非頭孢類產品卻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據此前中報披露,2025年上半年公司非β-內酰胺類抗菌藥營收2.29億元,營收占比達到55.16%。其中,馬來酸曲美布汀原料藥國際注冊優勢顯著,已經獲得中國、歐洲、日本、韓國、加拿大、俄羅斯注冊,并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良好增速,單品類營收實現9946.70萬元,同比增長25.10%。此外,依帕司他、厄多司坦原料藥也正在加速貢獻業績增量,下半年有望保持增長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7日第十一批全國藥品集采開標,總體實現“穩臨床、保質量、反內卷、防圍標”。集采開標,一方面隨著后續集采的落地,相關制劑的生產需求也將被提上日程,拉動原料藥訂單增長;另一方面更優的集采規則落地,也有助于東亞藥業等頭部企業憑借產品質量和供應能力優勢,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此外,對于此前公告收到監管函所涉及的部分募投項目用途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用途不一致一事,公司與三季報同步披露相關整改措施。根據公告,公司IPO募投項目中的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在結項及相關建筑投入使用后,受整個醫藥市場發展影響,公司調整了發展戰略,形成了“以原料藥為中心,往前伸,向后延”的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發展戰略,從最初以中間體、原料藥為主的戰略,轉向在進一步鞏固中間體、原料藥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上,發展制劑類新產品、新技術,并以酶法工藝為切入點布局合成生物技術工藝領域的研究開發。加上公司在上海、杭州設立的研發中心承擔了相關項目的研發工作,使得IPO募投建設的研發大樓投用后出現較多空置區域。
基于此,公告指出,為提高公司資產使用效率,提高公司集中辦公效率,公司擬將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所建設的建筑永久調整為研發行政綜合樓,現有供研發使用的區域保持不變,同步調整部分建筑面積供其他行政部門綜合使用,并將根據公司研發項目實際情況,適時增加研發實驗區域和相關研發設備。
展望未來,隨著此前資產減值風險出清、海外市場拓展成果逐步顯現、原料藥制劑一體化戰略穩步推進,東亞藥業作為頭孢類抗生素原料藥領域頭部企業,有望在行業回暖中恢復增長動能,進一步筑牢細分領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