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十五五規劃建議》)正式對外公布。其中,第15條“大力提振消費”提到,要完善促進消費制度機制,清理住房等消費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分析人士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關于地產的表述側重于民生相關內容,比如,強調“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滿足城鎮工薪群體和各類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這與此前的防風險以及“房住不炒”基調形成鮮明對照,后續可以對地產政策抱有更多期待。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在住房租賃、保障房、公積金使用和商品房交易方面均存在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首先,他指出,對租賃人口租房落戶的限制,阻礙了租賃消費。
“盡管多數城市規定,既可以落戶在房主戶口上,也可以落到集體戶,但調研發現,在房主戶口上落戶幾乎不可能。另外,很多城市設置的集體戶很少,還要求租賃滿一定期限比如一年,還要提供租房協議、備案證明、無房證明等,流程復雜,尤其是跨部門辦理時,可能費時費力。”李宇嘉說。
其次,保障房領域有三個不合理限制。他指出,一是公租房申請門檻較高,有的城市還停留在數年前,沒有根據輪候庫人群增長,結合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兩類群體,實時擴大保障的范圍;二是公租房供給不適應租客就業變動性加大的現實,跨區之間的公租房輪換機制沒有實現;三是不合理的人才房政策限制了保障房的合理消費。
“很多房源僅限于給政府招引的企業職工或人才居住,而且一次性給到企業批量的房源,部分房源閑置,但該保障的人群得不到房源,導致一邊閑置、一邊嗷嗷待哺。”李宇嘉說。
第三,公積金使用方面存在兩大限制:一是許多城市對公積金的使用設置了嚴格限制,如要求公積金繳存地、購房所在地、戶籍所在地一致,導致公積金無法在城市群、都市圈內自由流動,影響了資金對“職”與“住”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商業貸款轉公積金貸款,在轉換條件、轉換額度方面都有限制。
第四,李宇嘉表示,商品房交易方面也有不少限制。他舉例稱,二手房買賣中“帶押過戶”存在阻礙,主要是跨行的限制;“賣舊買新”中,銀行對二手房評估價值的不合理,導致實際貸款額度打折扣;很多城市要求“人戶一致”才能分享區域內的學位,即在該區域有產權住房,而且戶口要落到這個房子,但這與現在人口流動大的現實不符。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界面新聞表示,清理住房消費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對房地產市場復蘇具有重要意義。
他進一步指出,此舉將直接釋放三類核心需求:一是新市民與人才的剛性需求,通過優化社保年限、戶籍約束等政策,讓長期在城市貢獻的群體獲得置業機會;二是改善型需求,通過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調整房產稅試點等方式,解決家庭住房升級的政策障礙,提升居住品質;三是合理的跨區域購房需求,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以上海若取消限購為例,預計可釋放數十萬套合理購房需求,帶動裝修、家電等關聯消費增長超千億元。”張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