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發經濟”成為確定性最高的未來,當養老三支柱的制度藍圖加速落地,當養老服務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巨量市場正被徹底喚醒。
“深化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三大領域布局,構筑‘產品+服務+渠道+科技’四位一體創新優勢……”翻閱各大銀行財報可知,當前,銀行業推進“養老金融大文章”的著墨重點,已然從開戶數與金融產品的“多和少”,延伸到服務體驗、信貸支持乃至生態整合的“好與全”。
個人養老金: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
在養老金金融領域,銀行的競爭維度正從初期的規模擴張,加速轉向深度經營與價值挖掘。
當前,個人養老金賬戶“跑馬圈地”已初具規模。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截至2025年6月末,郵儲銀行、中國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均超千萬戶,農業銀行開戶量較上年末大漲71.9%;招商銀行累計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超1300萬戶;興業銀行開戶數達719.1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4.61%。
在產品供給端,個人養老金貨架也在持續擴容,為投資者提供日益豐富的配置選擇。
譬如交通銀行介紹,其持續完善“頤養優選”平臺,累計上線382款覆蓋儲蓄、基金、保險與理財的適老化財富管理產品。寧波銀行也已上架170款個人養老金產品,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風險偏好客戶的個性化養老投資需求。中信銀行則通過“十分精選”產品貨架與專業的繳存資金配置建議,幫助客戶更高效地規劃養老儲備,提升長期繳存意愿。
隨著市場漸趨成熟,銀行不再單純追求“量”的積累,而是將個人養老金作為切入客戶全生命周期養老規劃的起點,推動業務邁向“質”的飛躍。
記者關注到,在各行財報介紹中,“一站式”“全周期”儼然成為高頻關鍵詞。這意味著,構建一個集養老規劃、財富管理、健康管理乃至生活服務于一體的養老金綜合服務體系,正成為養老金融下一階段布局的一大關鍵打法。
交通銀行構建“賬戶開立+資金繳存+產品投資+綜合服務”一站式個人養老金服務體系;平安銀行則依托集團生態,在APP個人養老金專區拓展保險、醫療權益與健康服務等,為客戶提供賬戶開立、資金繳存、產品配置等一站式養老金融服務;工商銀行推出了“如意人生養老計劃”,在提供養老財富管理的同時,配套健康咨詢、就醫陪護、居家照護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銀行還將養老金融客群向年輕“備老”群體拓展。中信銀行通過“幸福+養老賬本”為中青年備老人群提供養老規劃工具,寧波銀行面向中青年開展“科學備老”系列活動,多家銀行均著力將養老金融的觸角延伸至更具潛力的全齡段客群,推動客戶從“養老”向“備老”前置布局。
養老服務:從“觸點服務”到“場景嵌入”
如果說個人養老金賬戶是銀行觸達養老客群的入口,而真正構建客戶黏性與品牌價值的核心,則在于后續的養老服務閉環。當前,銀行業正持續加碼這一關鍵環節,推動服務體驗全面升級。
在線下,物理網點的系統性適老化改造正全面鋪開。上海銀行升級網點適老服務品質,打造“樂齡專區”超200家;蘇農商行完成95家網點和45家便民點改造,配備輪椅、血壓儀等設備,90名員工取得AED急救證書;中國銀行則實現對外營業網點適老化服務全覆蓋,已建成養老服務示范網點1000余家。
在線上,多家銀行推出的“關愛版”手機銀行,通過簡化交互流程、放大字體圖標、引入語音輔助等功能,大幅提升老年客群的使用體驗,消弭銀發族的數字鴻溝。華夏銀行創新打造手機銀行“我的家”家庭金融服務體系,讓子女可遠程協助父母篩選金融產品,實時監測賬戶異常;該行還升級“火眼”風控體系,優化老年客戶專屬風控模型,精準攔截詐騙風險。
上門服務體系的完善,更是將養老金融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據披露,農業銀行上半年為長輩客戶提供上門服務77.6萬人次;上海銀行設置63個集中受理點,報告期內提供上門服務1407人次;蘇農商行推出涵蓋開銷戶、密碼重置等50項業務的上門服務清單,累計為老年客戶提供上門服務554次,滿意度達100%。
更為深遠的是,金融服務正通過生態合作無縫嵌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全場景。
上海銀行聯合周邊街鎮、社區等基層政府機構、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打造了317家“美好生活工作室”,圍繞“醫食住行康娛游學”構建服務生態。通過與180余家社區食堂合作提供就餐服務,開展智慧出行教學、發放萬份打車優惠券包,并組織各類康體運動、心理健康科普及文化活動,將金融服務延伸至老年人生活的各個角落。
貴陽銀行則以“爽爽銀發課堂”為核心提升養老客戶綜合金融和非金融服務體驗,上半年開班374期,服務老年客戶超4萬人次;同時升級適老版手機銀行,新增智能客服、方言語音等功能;完成首批“爽銀養老示范網點”建設并投入運營,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可得性,展現出區域性銀行在養老金融服務上的特色路徑。
養老產業金融:從“資金供給”到“產業共建”
養老產業金融作為支撐銀發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政策引領與市場驅動下,正呈現出規模擴張與模式創新同步推進的新局面。
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支持力度。從各行披露數據看,政策效應正在顯現,信貸資源正加速向養老產業傾斜。
具體來看,截至6月末,農業銀行養老產業貸款余額達21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4.6%,近乎翻倍的增長速度彰顯了其發力養老產業的決心;光大銀行同類貸款增長29.95%;寧波銀行養老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273%,顯示出區域性銀行在這一領域的積極布局。
在保持信貸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也取得重要進展。上半年,興業銀行落地全國首單“養老床位使用率掛鉤貸款”,通過貸款利率激勵的方式,引導客戶提升養老機構運營水平和綜合服務質量。中信銀行借力中信集團“金融+實業”平臺,以專業化行研為引領,聚焦智慧養老、科技養老、醫養結合、康養文旅等重點場景,打造“養老產業+養老財富管理服務”新模式。
著眼于養老產業未來,工商銀行推廣“銀發產業云”平臺,助力中小養老機構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設銀行則設立了首只養老科創產業基金,通過“政銀企聯動”模式,重點支持養老硬科技研發、智慧醫療場景應用等領域,推動養老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億萬養老人群。
養老金融:向核心戰略板塊升級
隨著養老金融內涵的不斷豐富,銀行業正從戰略層面重新定義這一藍海市場。多家銀行通過設立專職部門、打造專屬品牌,持續推動養老金融向核心戰略板塊升級。
如建設銀行錨定“養老金融專業銀行”目標,成立“養老金融部”,建立養老金融條線,系統性統籌全行業務規劃與資源整合;光大銀行打造“和光頤享”品牌;民生銀行以“民生悅享”為統一品牌;蘇州銀行推出“蘇心康養”養老金融服務品牌,覆蓋超210萬名老年客戶。
在戰略升維的同時,數字化轉型也成為養老金融進階發展的關鍵動力。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深入應用,正不斷拓展著養老金融的服務邊界與響應能力,為構建更智能、更貼心的養老金融生態提供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在政策持續賦能與市場需求加速釋放的雙重驅動下,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將步入深度發展的新階段。而在完成初期的賬戶開拓與產品布局后,唯有那些能夠真正把握老年群體需求變化、構建完整服務與產業生態的銀行,方能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先機。
而這一切布局的落腳點,始終是守護好千家萬戶的夕陽紅,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在金融的助力下,真正照進現實。
(本文節選自《2025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報告》,該報告將在2025年11月22日舉辦的“第二十屆21世紀金融年會”上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