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上證指數再度來到4000點這一關鍵心理點位。這一次,市場期待的不僅是指數本身的突破,更是A股市場生態的嬗變。
十年彈指一揮間,上證指數站上4000點的內核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可以看到的是,在上證指數站上4000點之時,科創50指數從去年9月24日以來累計漲幅高達131.57%。科技龍頭寒武紀股價超越貴州茅臺,成為A股新“股王”。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政策、資金、業績層面三重利好的同頻共振,構筑起本輪行情的堅實底氣。
政策:從短期刺激到長期賦能
本輪市場上行的首要驅動力,來自宏觀政策的持續發力與定位轉變。
去年的9月24日,一攬子金融政策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轉折點。在那之后,A股市場進入長期上行通道。上證指數從2024年9月24日2761.37點的階段低位一路攀升至4016.33點,累計漲幅超過46%。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宏觀支持政策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再度聯手重拳出擊:央行宣布降準降息、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新工具等十項措施;金融監管總局推出了穩樓市、穩股市、穩外貿等八項增量政策;中國證監會圍繞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激發市場活力、強化市場功能出臺了系列舉措。
產業趨勢則是中觀層面的觀察指南。2023年,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原創性概念被首次提出,在這之后,新質生產力成為各行各業的熱詞。2024年,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新質生產力首次被納入五年規劃框架。
人工智能的引入,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更多可能。“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到,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搶占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資金:從杠桿主導到機構崛起
回看2015年上證指數站上4000點的情形,彼時市場內兩融余額激增,投機氛圍濃厚。
與2015年不同,本輪市場內的杠桿資金明顯趨于理性。可以佐證的是,Wind數據顯示,年初至今,盡管A股市場兩融余額規模不斷擴大,并在8月初突破了2萬億元關口,但兩融余額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以下。“2015年融資余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為4%至5%。”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
在杠桿資金逐漸“冷靜”之際,機構投資者開始登上“舞臺”。陳靂表示,當前機構投資者持股占比較2015年大幅增加,以長期資金為主的市場波動會更平緩。
與此同時,外資也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根據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報告,截至9月30日,年內外資被動型基金累計流入180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在此過程中,A股、港股等中國資產持續重估,配置價值更加凸顯。
業績:從概念炒作到業績兌現
“2015年多是題材炒作,估值脫實,而當下市場以新興產業優質標的為主,估值匹配基本面。”陳靂向記者表示。
企業盈利能力的實質改善,為本輪行情提供了堅實的基本面支撐。國家統計局10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3732.0億元,同比增長3.2%,累計增速創近一年來新高。
高盛在最近發布的研報中稱,中國股市的投資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市場已進入一個更持久、波動性更低的上行階段。分析師預測,在盈利增長和估值修復的雙重驅動下,到2027年底,包括A股和H股在內的中國關鍵股指有約30%的上漲潛力。
眼下,隨著三季報披露推進,市場對科技板塊的關注焦點已從概念炒作轉向業績兌現能力的篩選。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告訴記者,中國經濟的韌性更多體現在結構層面,新能源、電子、船舶、裝備制造等行業依舊維持高景氣度,潛能來自新型工業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