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0月28日中新社報道,近日,遼寧興城市某酸菜廠的一段視頻,讓公眾對“舌尖上的安全”深感揪心:一名操作工站在腌漬池內叼煙作業,煙灰落入酸菜中,更作嘔的是他甚至向池內吐痰。
當地有關部門迅速介入并發布情況通報,表示該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場,并將按照相關操作規程銷毀,相關涉事企業正在接受調查。
這份官方回應并未完全消解人們心中的焦慮。正如有網友所說,“老痰酸菜”的惡心之處更在于其展現出的企業日常監管形同虛設。從報道中看,腌漬池作為食品生產核心區域,竟無任何衛生管控措施,而操作工抽煙和吐痰時的行云流水,“怎么看都不像第一次”,足見涉事企業對食品安全的漠視程度——若有常態化監督,怎會容忍如此明目張膽的違規行為?而且,人們擔心,曝光出來的并非偶發個案,還涉及相關監管的缺失,以及食品安全治理中“事后追責”的局限。
真正筑牢防線,必須跳出“曝光—整改—反彈”的循環,將食品安全治理從事后追責轉向事前預防和全程透明。事后處罰再嚴厲,也無法挽回已造成的健康損害和社會影響,唯有讓生產全流程在“陽光”下接受監督,才可能有效遏制亂象。
具體看,一是強制有關食品企業安裝實時監控設備并同步存檔至監管平臺,監管部門隨機調取查看,堵上迎檢前“突擊整改”的漏洞。二是不妨嘗試推行“溯源碼”舉措,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生產企業資質、原料來源、加工流程、質檢報告等信息,以市場監督倒逼企業規范操作。三是強化“飛行檢查”的頻次與深度,不僅抽查成品質量,更要核查原料采購、廢棄物處理等細節。此外,建立“違法企業黑名單”,公開涉事主體信息與處罰結果,讓失信企業接受市場的懲罰。
保障食品安全從來不是“一罰了之”的短期任務,而是需要長期守護的民生底線。個案式處置只能治標,唯有構建“全程透明、全民監督”的長效機制,才有望治本。“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點僥幸,唯有將“透明”貫穿始終,才能讓每一份食品都經得起檢驗,讓每一位消費者都吃得安心,真正在消費者心中確立起對食品安全及食品監管的信任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