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聲。
10月28日,證監會法治司副司長羅娟在參加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時,就“中國資本市場 雙向開放和涉外法治建設”進行了闡述。她指出,將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涉外法治體系,為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營造良好的涉外法治環境。
羅娟表示,要深化跨境監管協同,切實強化境內外的監管協同和溝通協作,壓實發行人、中介機構責任,保持對跨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跨境操縱等嚴重違法行為,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共同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
涉外法治為雙向開放提供重要保障
羅娟介紹,“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向縱深推進。
一方面是“引進來”,滬深港通、滬倫通等機制持續完善,交易標的范圍不斷擴大,合格境外投資者準入條件持續放寬,外資機構來華展業、參與A股投資更加便利。截至10月17日,滬深股通標的股票數量已達到2922只、市值占A股市場總市值比例超過90%,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數量已逾900家。
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更加完善,境外上市渠道保持暢通。自境外上市新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9月30日,證監會已完成296家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其中109家為科技企業,一批機器人、新消費、半導體等行業的企業在境外上市,另外,離岸A股衍生品工具供給不斷豐富,支持香港推出首個A股指數期貨,進一步便利了國際投資者進行風險管理。
羅娟指出,涉外法治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供了重要保障,證監會始終把涉外法治作為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重要方面,《證券法》《期貨和衍生品法》從頂層設計出發,對法律的域外適用和跨境執法作了原則性安排;證監會專門制定了《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等規章、規范性文件,為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交易以及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等營造了更加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另外,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已經與6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合作備忘錄,與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執法機構的良好合作關系不斷深化,為我國執法機構境外執法提供了更多便利。
完善資本市場涉外法治體系
“規范跨境資本流動和投融資活動,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在制度構建和運行的過程中,重視平衡好兩對關系。”羅娟表示,一是要平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著力提升開放環境下的風險防控水平和監管能力,堅決防范外部輸入性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二是要平衡好創新與風險的關系,需要重視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的動態平衡。
展望“十五五”,羅娟指出,持續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需要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涉外法治體系,為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營造良好的涉外法治環境。
一是要堅持立法先行。證監會將進一步研究完善資本市場的涉外立法工作,在統籌評估的基礎上,根據急用先行的原則,有重點、分步驟地推動制定新法、修改舊法或者釋法,加快建立公開透明、系統完備的資本市場涉外法律體系,夯實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法制基石。
二是要深化跨境監管協同。要切實強化境內外的監管協同和溝通協作,壓實發行人、中介機構責任,保持對跨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跨境操縱等嚴重違法行為,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共同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對于跨境監管中的難點、堵點問題,例如證據出境的標準與轉化、監管互認的標準與程序以及跨境審計監管合作等等,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法律體系的差異性,需要有針對性的協調和統籌。
三是要充分發揮司法保障作用。堅持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需要充分發揮司法審判在涉外法治建設中的作用,優化涉外審判協同機制,提升涉外審判工作效能,爭取辦理一批具有規則意義、國際影響重大、推進法治進程的典型涉外案例。
羅娟表示,證監會將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有效性,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全方位推進市場、行業和產品的雙向開放,持續完善資本市場涉外法律體系,積極穩妥拓展與境外市場合作,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