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下稱遠景)張雷來到北京,參加了一場圍繞人工智能技術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閉門研討會。
在這場以“人工智能與未來能源系統”為主題的閉門會上,遠景首次發布了“天機”氣象大模型與“天樞”能源大模型,以及遠景伽利略AI風機、遠景伽利略AI儲能等技術和產品。
這家大眾認知里的能源企業,開始大力布局AI領域。會后,張雷接受了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
張雷認為,與此前的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和互聯網等生產力革命不同,AI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實現了從“自動化”到“自主化”的飛躍,這種根本性的范式轉變意味著系統開始能夠自我感知、自我決策、自我進化。
“AI不再是單純的工具屬性,而是從客體走向主體。人工智能的主體意識,必將從數字世界出來,最終會改變物理世界。”這是張雷眼中的“物理人工智能”概念。

他認為,人類不應再將AI視為簡單工具,而應與之協同創造。未來需要思考,如何讓物質規律與數據智能更好的融合。
物理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為人工智能技術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使機器能夠感知、理解并在現實物理世界中執行復雜的操作。其核心在于,通過獲取物理世界的數據,然后利用AI算法進行處理和決策,最終通過執行機構對物理世界產生影響。
看似抽象的概念,實際上與未來能源發展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此前,能源數據分散在風場、光伏電站、電網等無數節點,難以全面捕捉。若通過AI算法整合分析,能夠讓原本無序的能源系統變得可控高效。
北京風能展上的遠景展臺 拍攝:馬悅然
“能源的智能化,是促進該行業擁抱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力。”張雷認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越復雜,市場化改革就越深入,面對的風險也就更加劇烈,需要人工智能去幫助市場穿越焦慮、捕捉機遇。
據其判斷,未來能源行業的競爭核心,將從傳統的“物質資產”轉向未來的“人工智能資產”。
“物理人工智能主導下的能源大模型,將是中國能源雙碳轉型的重大推動力,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的賦能者,能夠促進行業的理性繁榮。”張雷表示,同時讓行業擺脫“比大小、拼肌肉”的內卷式的同質化競爭,是用來結束新能源行業“內卷”的重要工具。
在其看來,未來的能源企業都需要使用能源大模型,或者用能源大模型做個性化的迭代,參與他們的決策和管理。
基于物理人工智能、氣象模型的基礎,遠景正在構筑能源大模型,目的是打造更好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高更多綠色電力,幫助儲能進行市場化交易、風機產生更多收益,以及幫助電網管理風險,留出更多的空間吸納。
例如,遠景此次閉門會上發布的“天機”氣象大模型與“天樞”能源大模型,前者提升了中長期氣象預測準確性,后者主要應用于提升儲能和風機收益,優化電力交易和資產投資決策,擴大綠電消納。
據界面新聞了解,遠景上述發布的大模型將應用于風機、儲能、升壓站、區域公司、零碳產業園等。該公司在赤峰的零碳氫能產業園,將成為其能源大模型訓練場。這里建有全球最大的綠色氫氨工程,也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可再生能源電網。
除了遠景,目前多家能源企業在大模型方面有了探索和落地實踐。
國家能源集團在今年6月發布了“擎源”,該模型參數規模達千億級別。據彼時官方介紹,該模型融合了運行監測、設備狀態、氣象環境等多元數據,開發了‘模型—智能體—應用’的全棧產品,讓不同業務的智能體高效協作,動態優化發電。
8月,國能日新發布了新能源行業人工智能大模型“曠冥” 3.0版本,稱其覆蓋了近6000家新能源場站的實測數據池,可提供風電、光伏等全鏈路氣象要素預測,目標成為新能源行業抵御極端氣象風險、提升市場收益的核心工具。
科技大廠層面,阿里云、華為云、天翼云、移動云、騰訊云等企業正把AI應用的場景拓展至能源產業。
今年5月,騰訊云智慧能源首席行業專家孫福杰對界面新聞曾解釋稱,能源、工業是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行業,而大模型往往是“黑箱子”,可解釋性較差,因此這些行業核心業務對AI的使用較為謹慎。比如說在功率預測、電力交易的實時報價中,均有嘗試AI,但準確度還有待于市場考驗,一旦有突破,價值非常大。
據界面新聞此前了解,目前AI在工業、能源領域的應用,國央企接受度比較高,這類企業的行業頭部效應、標桿效應更為明顯,也更為重視社會責任。
“中國的能源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式發展已經在運行,有重大潛力,估計再過一兩年,就能看到一個有個性、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初中生。三年左右時間,可以產生重要價值。”張雷表示。
張雷判斷,中國擁有豐富應用場景和產業數據,有望在“物理人工智能”領域實現全球領先,其他國家對于先進主流能源已經缺乏產業基礎、產業集群和生態系統來進行管理。
在張雷眼中,遠景是一家能源系統公司,有必要也有條件打造大模型。有些公司只做電池、風機、氫能,但只有在這些領域都能涉足、理解、有全局觀,才能做出系統的事。
當界面新聞記者詢問張雷是否將“AI+能源”當作其創業的下半場來看時,張雷回答稱,遠景未來會更多在人工智能世界發力。
對于未來大模型的投入,張雷認為是“需要多少投多少”。目前,遠景科技集團下無上市公司。“有時候短期賬一算多,你就失去了詩和遠方的共鳴。”張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