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布消息稱,我國實現了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聲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的量產落地(以下簡稱“單光子探測器”),標志著我國單光子探測技術進入領跑階段。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我國量子科技或將通過三種路徑貢獻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量子設備制造促進產業規模擴張;二是賦能醫藥、金融等產業升級;三是催生量子AI、量子物聯網等新業態。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推動產業加速發展。今年1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組織開展2025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圍繞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方向,擬部署17項揭榜任務,加強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制核心器件與設備,提升產業公共服務能力,推動量子技術在醫療、交通、能源、金融等領域應用落地。
此外據記者梳理,長三角地區依托合肥“量子大道”與上海張江科學城,構建“超導量子計算+云服務”生態;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量子云平臺為核心,推動“量子+AI”融合應用。這種區域協同發展的模式,既保證了基礎研究的厚度,又激發了產業應用的活力。
區域投資基金則為產業鏈公司發展注入能量。近日,量子精密測量儀器研發生產商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完成1.31億元戰略融資,投資方為合肥市共創接力創業投資基金(合肥興泰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據了解,1.31億元資金將重點用于量子計算相關設備、磁共振專用設備及實驗分析儀器的研發與設計能力升級。值得一提的是,國儀量子已于近日完成IPO輔導驗收。
目前來看,量子科技產業鏈公司已在多個領域形成突破,構建起各具特色的競爭優勢。以量子通信領域為例,近日,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量子研究院團隊在光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實現了超過80公里的經典光信號與量子密鑰分發共纖傳輸現網實驗,傳輸速率超過10Tb/s。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技術實力進一步增強。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量子科技正走出一條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場科技革命中,政策的“定盤星”作用與企業的創新力優勢形成了強大合力。
量子科技的商業化應用已在金融、醫療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印證了產業落地的可行性。
基于自研的10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計算機真機,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將為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天秤AI”量子計算項目提供國際頂尖的量子組合優化算法方案,以及持續穩定的、“任務式”的量子真機算力服務,進而解決諸如投資組合優化、風險控制建模等傳統計算機難以高效解決的復雜計算難題。
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打造的“量子金融云平臺”融合超導、光量子等多技術路線,開發出量子神經網絡、量子近似優化等多種核心算法,已在智能風控等金融場景落地應用。
此外,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與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量子分子對接平臺,將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篩選周期從5年壓縮至8個月,成本降低60%。
中國報告大廳網數據顯示,我國量子科技市場規模預計到2029年將增至97.58億美元。2024年至2029年復合年增長率預估為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