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診的港籍人士增加了,是陳虹雨近年來的明顯感受。
陳虹雨是深圳寶安區中心醫院頤康園社康中心的全科醫生。她所在的社康中心附近有一所私立國際學校,里面有不少香港籍學生就讀。陳虹雨接待過不少打預防針或感冒看診的學生,也遇到過帶孩子來打疫苗順便問診慢性病的香港家長。
“針對慢性病問詢,我們也會用全科的思維去看診,這更契合港人看病的習慣。”陳虹雨告訴界面新聞。此外,她也遇過工作、生活在寶安區的港籍人士來做感冒、發燒和慢性病的首診。
遇到“老鄉”來看病,在龔敬樂的內地執業生涯中也越來越常見。這名香港資深全科醫生在八年前取得內地醫師執業資格后,開始了往返于大灣區各城市的生活,既在蛇口人民醫院等醫院開診,也會在各社康中心進行全科醫生帶教門診。
“體檢、內科、外科,甚至癌癥,(各種病癥的病人)都有。”龔敬樂接待過各類病患,包括高血壓、胃腸科疾病、抑郁癥、冠心病等。每逢遇到港籍患者,雙方馬上切換粵語,溝通起來也多了些親切感。
跨境就醫港人的數量正在增加。根據今年2月廣東省商務廳、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粵港醫療健康產業合作交流座談會披露的數據,港澳居民在廣東住院人次已達7.7萬人次/年,有28.52萬香港居民參加廣東醫保。
香港大學今年8月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對比2011年,15年來港人北上求醫規模大幅增加:2011年之前,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僅占5.9%,這一比重在2019至2023年上升至60%。
便捷交通下的“一小時灣區生活圈”、相近的文化和語言、兩地醫療資源的差異、以及“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等政策推動,讓北上就醫成為越來越多港人的選擇。
“這個現象有多方面原因。從支出來看,內地醫療費用具備價格優勢,且醫療水平和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體檢是港人北上就醫的項目大頭,香港公立醫院排隊體檢可能要數年,這也是香港醫療資源客觀環境決定的,負擔太大了,所以港人寧愿到內地醫院體檢,有的當天就能完成。另外,內地生活成本更低,北上游玩消費、北上養老的人群也在增加,這里面也會衍生醫療需求。”龔敬樂向界面新聞分析指。
人口老齡化與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給香港醫療體系帶來了候診時效挑戰。據香港最新年度財政預算案,2025年政府醫療預算高達1002億港元,但部分非緊急住院輪候時間超過100周。相較之下,內地醫療每千人口病床配置達7.3張,大幅超越全球4-5張的平均水平。
出于對性價比與時效性的考量,急診、內科、骨科、牙科等基礎與專科服務,成為港人選擇在內地就醫的熱門項目。來自香港的Sharon習慣每年洗一次牙,她告訴界面新聞,在香港補牙單顆牙齒就要超過2000元,出于費用考慮,她在今年到深圳福田一家口腔醫院進行洗牙,加上三顆補牙的費用,只花費了900元,“這家醫院也收港幣,免去兌換更方便。”
這種價格優勢同樣體現在疫苗上。陳虹雨提到,像宮頸癌九價疫苗,香港大約是2000元一針,內地是1000元出頭;帶狀孢疹疫苗在香港兩針下來要將近5000元,內地是約1600元一針,有時候廠家還會有“打一針送最后一針”活動。
“加上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越來越多港式培訓,熟悉港式醫療的醫生、護士在增加,也提高了港人前來就醫的吸引力。”作為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及首席醫療官,2018年起龔敬樂開始在廣州引進港式家庭醫生培訓項目。這種香港全科醫生模式隨之在深圳、東莞推廣開來。
大灣區醫療集團副董事長梁洪澤在10月24日舉辦的第三屆金牌高峰會會上披露,港式全科家庭醫生診室從廣州出發,已經覆蓋深圳、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數量超過250家。
陳虹雨就在2024年參與了金牌培訓課程,完成了GOLD-C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是家庭醫學科培訓,包括全科診療技巧、問診,以及兒科、骨科、眼科、耳鼻喉、心血管、預防醫學等多個科室的模塊內容。在大灣區,像她這樣的金牌醫護已經有超過4000名。該金牌培訓課程是內地首個由香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主導,并獲得英國皇家家庭醫學會(RCGP)國際認證的家庭醫學培訓課程。
時不時到香港本地探訪是陳虹雨的學習內容之一,她在10月剛剛去了一趟香港,“香港的全科發展得比較早,我遇到一個私立診所的醫生,這個醫生在一位街坊5歲時就開始給他看診,現在街坊已經30多歲了,30年的病歷厚厚的一沓。這類家庭醫生可以解決街坊生活中80%的常見病。”
“培訓的學員中,以前看病更多是以疾病為中心,我們希望更多是把居民作為一個人去關注,在溝通技巧上做更多改善,這樣也能引導病患說出不同類型的需求。”龔敬樂說道,接下來也將聚焦慢病管理窗口前移,如本屆金牌峰會就以體重管理為主題,聚焦體重管理、慢病防控、心理健康等方面。
除了基層社區醫療,香港診療模式也在大型公立醫院落地。深圳市南山區婦幼保健院主治醫師代小維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提到,醫院設立了面向港澳人士的全科門診,“港澳居民對于全科門診會更熟悉,當然全科門診也不限于只服務港澳籍。例如高血脂、肥胖等病患先讓全科醫生進行診斷,再轉到對應的營養科、中醫科或康復科等科室。”
截至目前,大灣區醫療集團已與超過10家大型公立醫院合作共建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包括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等。在此基礎上,又在寶安區人民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落地了跨境協作醫療中心。
醫療診斷和治療水平距離的彌合也是跨境就醫的推動因素。就癌癥治療而言,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李家聰博士觀察到,2010-2014年內地醫藥研發還以低價仿制藥為主,患者需要南下香港購買PD-1藥物(抗癌免疫藥物),如K藥(Keytruda)、O藥(Opdivo)(根據作用的靶點不同分類),平均購買數量在疫情前達到每月4-5萬份。
“這一現象在2019年起出現反轉。內地的優勢是龐大的醫療人才儲備與海量病例數據支撐,近幾年創新藥與尖端醫療技術不斷突破。除了PD-1藥物發展迅猛,更涌現出ADC(抗體偶聯藥物)、specific antibodies(特異性抗體)、CAR-T 細胞治療等前沿療法。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被視為當前癌癥治療的最前沿技術之一,北京、上海和東莞已經有醫院部署了BNCT設備。”李家聰向界面新聞指出。
跨境就醫的現象,是大灣區人員流動和產業融合的縮影。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深圳河套、珠海橫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個重大合作平臺,這些地區從就業稅收、創業補貼、生活配套各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吸引港澳人士前來。以南沙區為例,常居的港澳人士達到1.1萬人。
值得指出,跨境就醫人群雖然增加,但尚未成為主流,信息壁壘、身份認證互通、藥品審批與供應體系不同、顯著差異的醫療體制和支付體系等仍是跨境就醫的障礙。例如,在港人購買的商業保險中,部分并不能覆蓋在內地就醫的開支。
“目前來看,接待病人數量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所以培訓只是一方面,我們還在做的一個事情是如何打通商業保險體系。”龔敬樂提及。
10月15日,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家庭醫學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在前海掛牌成立,旨在探索及推廣粵港澳三地醫療與保險協同機制。
“商業保險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會鼓勵用戶去看病,就像鼓勵消費一樣。實際上,更應該把這個錢花在如何維護健康、前期預防上。”龔敬樂透露,目前集團已跟有關保險公司展開合作,相比以前的“消費型”保險,更需要“維持健康型”保險,探索將商保融入門診,購買商保的用戶也可以在金牌診室享受服務。目前,香港“消費型”商保每年投保費用的增幅達到20%,對用戶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如果能將門診和商業保險體系打通,“維持健康型”保險將是巨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