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債歷史上首個“巨無霸”即將完美收官。
10月27日,規模達500億元的浦發轉債將迎來最后一個轉股日,28日該券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摘牌。數據顯示,浦發轉債未轉股比例僅有0.33%,遠超此前市場預期。在穩定經營的同時,浦發銀行借助公司股東與“白衣騎士”的鼎力支持,完成了此次頗有難度的轉股工作。10月24日,浦發銀行公告中國移動繼續進行“債轉股”,進一步提升持股比例。
與此同時,浦發轉債高比例轉股也引發可轉債資產再配置的效應,光伏、農業和科技品種正成為機構配置的新寵。
超預期完成“債轉股”
浦發銀行發行的500億元可轉債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上交所開始掛牌交易。有機構投資者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年浦發轉債發行路演時,多半市場人士以為浦發銀行在3年內將提前贖回浦發轉債。但此后由于經營環境改變,導致浦發轉債最終延續至到期摘牌。
不過,浦發銀行依舊超預期完成了“債轉股”。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4日,共有99.67%的浦發轉債轉換為浦發銀行股票。
上述機構投資者表示,今年以來浦發銀行一度持續大漲,令浦發轉債提前贖回預期升溫。但此后因銀行股呈現階段調整,并未實現這一目標。
對于浦發銀行而言,此次浦發轉債成功轉股意義重大。根據募集說明書,在500億元浦發轉債持有人轉股后,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于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通過該次發行可轉債融資,浦發銀行將保持較高的資本質量和充足的資本水平,以應對行業環境的快速變化與挑戰,實現穩健經營。
廣州嗣盈資產總經理張曉東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六年的存續期中,浦發轉債與純債走勢類似,更多凸顯了債券屬性而不是股性特征。未來銀行類可轉債若實施提前贖回,需要更加穩健經營,同時獲得市場認可,公司股票價格大幅上行。
中國移動聯手“白衣騎士”
此番浦發轉債“債轉股”模式,與此前光大轉債的“白衣騎士”模式相近,但進一步引入了重要股東接力參與,從而實現了近乎完美的“債轉股”。
光大轉債是由光大銀行發行的可轉債,規模高達300億元。光大轉債在摘牌日前,存在大額未轉股。最終通過引入原中國華融(2024年初更名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較為成功地完成債轉股,光大銀行補充了核心一級資本。這種引援模式,被市場稱為“光大模式”。
此次浦發轉債之所以能夠成功完成“債轉股”,得益于“白衣騎士”以及公司重要股東的鼎力相助。
10月24日,浦發銀行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移動”)的通知,獲悉中國移動通過可轉債轉股形式增持公司普通股股份。此次,中國移動持有浦發銀行股權從之前的17.88%,升至18.18%,觸及1%的整數倍。
信達投資、東方資產兩家資產管理公司同樣功不可沒,均出手增持浦發轉債并迅速轉股。
國聯民生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徐亮認為,浦發銀行通過戰略投資者大規模轉股的方式,成功降低兌付壓力,銀行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而戰略投資者通過折價轉股獲得長期股權收益。對于銀行類可轉債,“白衣騎士”模式是有效的風險化解工具,尤其適合股價承壓的大規模轉債,但長期看,銀行仍需依靠基本面改善與股價上漲實現自然轉股,減少對外部“救急”的依賴。
市場規模跌破6000億元
浦發轉債成功轉股,對于整個可轉債市場而言是個重要變量。
此前,浦發轉債是眾多機構的重倉首選品種。在2024年一季度,浦發轉債獲得538只公募基金青睞,是持倉基金最多的可轉債品種。
Wind數據顯示,步入2025年以后,機構資金開始持續減持浦發轉債,持倉市值從年初的168億元,降至三季度末的1.15億元。與此同時,截至10月24日,在500億元浦發轉債幾近完全轉股后,可轉債市場余額已經降至5891億元,跌破6000億元。
一位券商債券投資經理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隨著浦發轉債到期的臨近,機構資金正在轉向其他有潛力的板塊。
從三季報基金持倉看,在浦發轉債逐漸被機構所減持后,光伏、農業等板塊品種成了各路資金增持的重點。其中光伏行業的晶澳轉債、農牧業的溫氏轉債和牧原轉債、半導體行業的聞泰轉債均躋身基金重倉前十。
“需要關注的是光伏設備板塊,其在中證轉債指數中權重近10%。但相對而言,光伏類股票波動大,如果上市公司愿意大幅下修轉股價格,相對銀行轉債將更容易觸發提前贖回。” 張曉東表示。
目前布局新興科技領域也是可選方向。徐亮認為,投資者可順應權益市場成長屬性增強的趨勢,通過配置科技成長方向的轉債捕捉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