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全球首創“稻米造血”的創新藥公司禾元生物將登陸科創板,成為科創板科創成長層首家增量企業。
截至目前,科創板科創成長層共有13家創新藥企,總市值近5000億元,而自上市以來,已累計推動25款新藥獲批上市,逐漸形成創新發展新范式。
制度改革帶動創新藥投資熱潮
禾元生物是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后首家過會并取得注冊批文的企業。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作為A股允許無收入、未盈利的企業發行上市的首次探索,六年多來,不僅助力眾多創新藥企突破資金瓶頸、加速研發創新藥,更有效帶動了創新藥領域的投資熱潮。
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我國創新藥產業在一、二級市場的累計融資規模已超過萬億元。在資本活水的澆灌下,創新藥研發活動迎來了活躍期。目前,我國創新藥研發管線約占全球的1/4。
科創板首家未盈利企業澤璟制藥的董事長、總經理盛澤林說:“自登陸科創板以來,公司已經成功實現3個新藥產品獲批上市銷售,新藥研發成果多次登上國際學術舞臺,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今年6月,為增強對科技創新的適配度和包容性,科創板正式設立“科創成長層”。“科創板承載著我國資本市場探索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路徑的重要責任,科創成長層的設置更為這一責任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盛澤林說。
研發蓄能跑出創新發展加速度
高強度研發投入是科創成長層創新藥企業暫未盈利的主要成因,然而,換個角度看,這恰恰也是這批企業未來能夠在創新發展道路上跑出加速度的關鍵動力。
從經營業績來看,科創成長層創新藥企業正加速從研發投入期邁向商業化收獲期,2024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19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54.39%。以2019年為基數,上述公司的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2.33%,大幅領先板塊同期營收復合增長率。在研發成果上,這些企業已成功推出20款具備“全球新”屬性的國家1類新藥,推動10款創新藥物在17項適應癥的治療上取得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突破性療法”認定。
百濟神州等未盈利上市的創新藥龍頭,已通過“硬核技術+商業化突圍”的完美組合拳,實現了“質的飛躍”。作為科創板“研發一哥”,百濟神州2024年研發投入金額達141億元,已連續四年位居科創板第一位。但在科創板上市前一年,百濟神州賬面貨幣資金僅為當時單年研發投入的75%,在科創板的“續力”支持下,公司得以持續推動核心產品澤布替尼的研發與商業化進程,成功打造出首個國產創新藥“十億美元分子”,躋身全球暢銷藥物前100名。目前,澤布替尼已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批準,惠及全球18萬例患者,更在今年上半年實現13億美元的半年度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56%。
根據百濟神州披露的業績指引,其預計2025年全年收入超350億元、經營利潤將轉正,正式進入“研發突破—產品放量—盈利兌現”的良性正循環。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科創成長層創新藥企業積極推動多單出海交易落地,潛在交易總額合計近50億美元,進一步反映出國際醫藥市場對科創成長層創新藥力量的肯定。比如,邁威生物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 創立的生物科技公司Calico就包括臨床I期階段單抗創新藥9MW3811在內的IL-11靶向療法達成獨家許可協議,潛在交易總額達5.96億美元。諾誠健華近日也宣布,公司與納斯達克上市公司Zenas BioPharma, Inc.達成授權許可協議,公司預計將取得1億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并獲得Zenas發行的700萬普通股股票,潛在交易總額合計超過20億美元。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