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轉型成就,有兩個突出的“1/3”:一是發電裝機容量達到全球總量的1/3;二是全社會用電量中每用3度電就有1度綠電。專家指出,我國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降本,推動清潔能源從“用得上”向“用得起、用得好”歷史性進階。
能源數據里的轉型活力與經濟動能
今年7月,全社會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創全球紀錄。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五年我國用電量快速攀升是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必然產物。一方面,高端制造業加速擴張,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能耗強度天然高于傳統產業;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數據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成為電力需求增長點。
五年來,在用電規模增長的同時,能源結構也發生歷史性轉變。供給端,據國家能源局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后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消費端,每消費3度電中約有1度來自可再生能源。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得益于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全產業鏈企業的持續創新。五年來,結合落實“雙碳”目標以及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客觀需要,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從頂層設計入手,打出政策“組合拳”。穩定的政策體系提供清晰的市場預期與關鍵的支撐措施,引導市場投資,推動技術進步。
清潔能源快速發展,行業企業也跨越式成長。
“2022年至今,公司在建運營裝機規模增長超10倍,超3200萬千瓦,提前且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天津中綠電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綠電公司”)董事長周現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5年上半年光伏發電量更是猛增422.11%。
業績報告同樣亮眼: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23.33億元,同比增長29.30%;歸母凈利潤6.18億元,同比增長33.06%。尤為關鍵的是,截至8月末,公司累計收回電價補貼款16.67億元,為2024年全年收回資金目標的211%。這筆資金將改善公司現金流,對未來生產運營產生積極影響。
降本增效:推動綠色電力用得起、用得好
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清潔電力的經濟性和可靠性也顯著提升。“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新能源等技術裝備實現領跑全球,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為清潔電力用得起、用得好提供“硬支撐”。
據統計,近十年來,中國助力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進入“十四五”時期,新能源度電成本在實現平價上網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探。
“降低成本是推動能源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前提條件之一。”秦海巖表示,依靠持續的規模化開發與全產業鏈創新,目前,我國風能資源較好地區的陸上風電度電成本已下降至0.1—0.15元/千瓦時,近海海上風電平均達到0.33元/千瓦時,風電已成為技術成熟、成本競爭力強的新能源形式之一。
朱克力認為,當前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風電競價機制成熟,證明技術迭代與供應鏈優化可實現良性循環。
降本的探索仍在持續。以影響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儲能為例,周現坤介紹了公司三大降本路徑:一是技術革新,持續優化液態空氣儲能等長時技術,提升能效降低初始投資;二是規模效應,依托國家首臺(套)重大裝備示范,加速鋰離子電容器等新型儲能產業化,實現邊際成本遞減;三是智慧運維,應用人工智能預測與健康管理技術延長設備壽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公司將以科技硬實力,推動新型儲能從示范走向經濟適用。”他說。
綠色低碳的用能方式正日益融入中國經濟社會。
“目前我國終端用能中,電能比重達到30%左右,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購綠電、開新能源車、用清潔取暖已成為社會共識。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電力將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最主要的能源載體,電力總裝機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將達到80%。
面向未來,朱克力認為,未來我國用電結構將呈現“存量優化、增量分化”特征。工業領域,鋼鐵、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用電增速放緩,但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用電需求保持韌性。新興產業用電增量主要來自算力基礎設施與新型儲能設施,這兩類場景具有“用電強度倍增但能效持續提升”的雙重特征。
國際市場也將為中國新能源產業提供廣闊天地。秦海巖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風電機組出口保持增長勢頭。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容量為20787.8MW,分布于六大洲的57個國家。中國風電機組出口逐步打開了局面。他預計,中國風電機組出口有望進一步提速。“目前全球近200個國家制定了風電發展目標和政策,預計2030年前,全球大部分地區將面臨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短缺風險。中國憑借豐富的產品譜系和高效優質的產品,將更好服務全球市場。”秦海巖說。
作為市場一線的企業,周現坤表示,中綠電公司將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多措并舉抓好價值創造、管理提升、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