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翔峰
黃金市場近日上演“大變臉”。10月21日,倫敦黃金現貨一度跌超6%;10月22日,截至記者發稿,滬金主力合約則大跌3.92%。
“黃金暴跌,是技術性拋售與市場情緒轉變的共同結果。”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金價在前期大幅上漲后,本身存在強烈的獲利了結需求。當價格跌破關鍵支撐位時,可能進一步觸發了止損單交易,形成“閃崩”。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出現緩和跡象,以及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的小幅回調,削弱了黃金的短期避險吸引力,導致資金流出,放大了跌幅。
申萬宏源研究金屬行業主管郭中偉也持有類似觀點。他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8月中旬以來,金價最高漲幅突破30%,階段性漲速達到歷史極值水平,其間除貿易摩擦、降息預期等基本面的變化外,還包括趨勢配置資金的加速買入,頻繁的大漲大跌是市場情緒達到極值的表現。“大跌的直接誘因是俄烏沖突談判有進展,但背后更多是短期超漲所積累調整壓力的大釋放。”
汪毅認為,近期黃金出現頻繁的大漲大跌,反映了市場在多空因素快速切換下的激烈博弈。一方面,全球央行購金、經濟不確定性等長期利多因素為金價提供了支撐;另一方面,任何關于地緣局勢、美國經濟數據或美聯儲政策的信號變化,都會引發多空力量的重新定價。這種在高位區的敏感博弈,使得金價對消息面格外敏感,波動加劇成為新常態。
不過,機構觀點普遍認為,短期金價震蕩調整是此前快速拔高、用空間換時間的結果。由于美元信用折價和全球避險資產不足的大邏輯并未扭轉,黃金中長期向好邏輯未變。
“主導黃金趨勢的核心邏輯并未改變,只是短期波動放大了。目前全球央行和私人的配置比例較歷史高點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黃金在調整過后仍將恢復上行趨勢。”郭中偉說。
汪毅也表示,短期來看,金價可能進入高位震蕩階段,以消化本次暴跌并等待新的方向性信號。中長期支撐黃金的根基并未動搖,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去美元化趨勢依然存在。“因此,此次深度回調可視為對過熱行情的風險釋放,其長期邏輯是否延續將取決于全球宏觀經濟走向與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路徑。”
對于當前有意配置黃金資產的投資者來說,汪毅認為采取定期、分批買入的策略或是更明智的選擇,比如通過黃金積存計劃或黃金ETF來平滑成本、規避擇時風險。
“需要明確的是,黃金絕非穩賺不賠的買賣,其價格深受國際宏觀形勢與政策變動的影響,波動劇烈。此外,若持有實物金條,還需面對買賣價差大、變現不易的現實。因此,理性的做法是僅將黃金作為整體資產配置中的一部分,著眼于其長期保值功能,而并非進行短線的投機操作。”汪毅說。
郭中偉也表示,黃金行情雖長期向上,但也要提防短期的情緒過熱。投資黃金要秉持長期配置的態度,在去全球化背景下,黃金可以很好地對沖組合波動風險,實物金、黃金ETF及優質黃金股都是比較好的配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