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吳少龍
2023年6月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現場,包括BMS(百時美施貴寶)在內的8家全球制藥巨頭,不約而同對創新藥企業百利天恒的雙抗ADC(抗體偶聯藥物)iza-bren(BL-B01D1)產生興趣。6個月后,合作塵埃落地:百利天恒與BMS達成首付8億美元、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刷新全球ADC領域單藥交易總價紀錄,成為中國創新藥從“中國新”邁向“全球新”的生動注腳。
“資本市場的支持,是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百利天恒董事長朱義道出了“十四五”以來我國科技企業的成長邏輯。五年來,以科創板、創業板(下稱“雙創板”)為核心的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通過制度創新、融資支持與生態培育,逐步構建起“科技突破—資本賦能—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為我國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勁動能。
制度創新賦能:
A股“含科量”提升
2023年1月6日,百利天恒以24.70元/股的發行價登陸科創板。彼時,作為創新藥新秀,該公司尚未料到會在一年內躋身全球創新藥合作“第一梯隊”。
從0到1的研發突破需要多久?朱義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給出的答案是“至少10年”,“且從0到1的突破階段,不能只講究效率,要沉下心來做慢事情”。
幸運的是,在研發投入階段,資本市場為百利天恒提供了充足的彈藥。繼2023年科創板IPO上市后,百利天恒2025年又完成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的37.64億元資金也將全部用于加速創新藥研發。朱義說,公司正朝著“成為跨國藥企(MNC)”的目標邁進,預計2029年形成全球商業化能力。
事實上,“十四五”以來,資本市場圍繞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發力,“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及科創板“1+6”改革等舉措接續落地,在發行上市、并購重組、募投管退全鏈條持續優化,制度賦能的精準性與有效性顯著提升。
美迪西同樣是資本市場制度賦能的受益者。“‘十四五’期間,美迪西研發投入合計超過4.6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8%,研發投入總額較‘十三五’期間增長超過300%。”美迪西董事長陳春麟告訴記者,上市為公司提供了融資渠道、提升了公司的影響力,再融資推動公司研發基地和實驗室擴建,“新增的實驗室面積、升級的實驗設備以及匯聚的優秀研發人員,讓公司藥物研發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據悉,美迪西分析測試中心已取得CNAS資質證書,并成功通過ABSL-2備案,成為上海市首家擁有非人靈長類ABSL-2實驗室的企業,構建起全鏈條、國際化、可追溯的質量保障體系。
“十四五”以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成效凸顯。證監會數據顯示,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為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數量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告訴記者,“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含科量”的提升,本質是完成了從“制度適配”到“生態成型”的關鍵跨越,進一步發揮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功能。
產業融合加速:夯實經濟基本盤
資本市場的賦能,不僅推動科技企業“從0到1”實現突破,更助力傳統支柱型企業“從1到N”升級,通過產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產業躍升夯實經濟基本盤。
國內首個“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規模化基地內,12臺庫卡重型機器人化身“工人”,以毫秒級同步協作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平均每30分鐘就下線一臺工業機器人。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里的這幅智能制造場景,正是“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生動縮影。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這一“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重要任務,已成為美的集團等龍頭企業的發展路徑。截至2025年6月,美的集團在全球擁有研發人員超過2.3萬名,占非生產人員比例超過50%。“我們建立了科學高效的研發體系,確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競爭力。”美的集團負責人介紹。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匯川技術則是“技術穿透產業+創業板賦能”的典型樣本。自2003年依托矢量技術布局變頻器業務起,公司始終以電機驅動與控制、電力電子、工業通信三大核心技術為軸,逐步拓展至伺服、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等賽道,構建起覆蓋多領域的業務矩陣。在其智能生產車間內,一體化解決方案不僅為客戶降低20%以上綜合成本,更推動核心產品占據市場高地。2024年數據顯示,公司通用伺服系統、低壓變頻器等多類產品市占率均位居行業第一。
資本市場全周期支持是匯川技術快速成長的重要支撐。2010年登陸創業板后,公司借助“小額快速”再融資機制,2021年完成21.05億元再融資,用于收購資產、建設智能工廠及布局工業軟件;同時依托板塊靈活的股權激勵政策,推出七期股權激勵計劃與兩期長效激勵持股計劃,將核心技術人員與企業發展深度綁定。
湯哲輝表示,當下“產業—科技”的雙向反饋循環加速,“以往多是技術驅動產業,如今產業痛點直接牽引技術攻關,資本市場上也催生了一大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這種雙向反饋使得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緊密捆綁,大大提高了轉化效率”。
未來路徑前瞻:
從廣度覆蓋邁向深度穿透
資本市場賦能科技創新仍在深入推進。近日,科創成長層首批新注冊新股陸續完成申購,預計很快將登陸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賦能路徑有望從‘廣度覆蓋’轉向‘深度穿透’。”湯哲輝表示,未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將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目標,成為“科技突破—產業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樞紐,為實體經濟注入“科技+資本”雙輪驅動的持久動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區塊鏈等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科技—產業—金融”的融合發展態勢。“期待政策能聚焦于鼓勵‘真創新’,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陳春麟建議支持源頭創新與前沿技術探索,繼續加強對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投入,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鼓勵研發服務機構參與早期原始創新,尤其在AI制藥、新興治療等技術領域。
資本市場需要一個又一個五年持續推進改革創新。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明確表示,下一步將增強多層次市場體系的適配性,以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推進發行上市、并購重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創新,更好支持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茁壯成長。(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