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聯合國地信周10月22日在浙江湖州德清開幕。開幕式上,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發布成立世界地理信息產業聯盟、全球地理信息公共產品創新聯盟的倡議。
當前,數字化浪潮正在重塑世界發展格局,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也已進入最后5年沖刺期,地理信息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孫書賢代表自然資源部倡議,要強化技術創新,構建時空智能;鼓勵數據共享,深化賦能應用;深化國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自2012年以來,湖州高質量建設德清地信小鎮,已集聚地信企業430余家,年營收超300億元,成為全球地信產業最集聚、鏈條最完整的區域之一。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表示,大力實施“地信造峰”行動,做好“地信+”文章,推動地理信息數據共享和應用創新。
打造更多全球地理空間公共產品
第二屆聯合國地信周以“地理空間智慧造福世界”為主題,聚焦地理信息技術創新與融合應用展開交流研討。
開幕式上,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主任李朋德現場發布了“世界地理信息產業聯盟倡議”“全球地理信息公共知識產品創新聯盟倡議”兩大倡議。
李朋德表示,各國的地理空間信息能力參差不齊,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數據資源獲取難度高、技術過時等挑戰,缺乏足夠專業的安全領域人才,加強全球地理信息在公共產品上的生產和應用十分迫切。
孫書賢在致辭時表示,地理信息作為基礎信息資源和新型基礎設施,在國家發展和全球治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通過精準的空間分析、動態監測和智慧應用為推動經濟繁榮、促進社會公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2025年度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將增至近萬億元。”孫書賢表示,地理信息更好造福世界,鼓勵將地理信息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數據處理、分析及應用服務的智能化升級,顯著提升地理信息的精準感知、智能研判與循證決策能力,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新增長點。
圍繞技術創新和數據共享,孫書賢指出,要加強全球地理信息前沿技術和工具的合作研究,尤其要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人工智能與地理信息融合應用能力,確保在新一輪科技發展浪潮中“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孫書賢表示,要加強時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據資源基底。優先推動與民生緊密相關社會需求迫切的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同時鼓勵社會數據合規高效流通,激發市場創新活力。推動地理信息在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應用,打造和提供更多全球地理空間公共產品,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
實施“地信造峰”行動
地信產業發展,離不開從基礎端、技術端、應用端來協同發力。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文光在致辭時表示,今年前8個月,浙江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營收達到4226億,同比增長22%。推動地理信息智能化生產和智慧化服務,推動地理信息數據要素有效供給、高效流通,形成算力、數據、模型、應用一體化支撐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杭州、德清、桐鄉等地以高精導航地圖和高精度位置服務為支撐,聯合探索車、路、云一體化試點等,不斷催生低空經濟、智能駕駛、數字孿生等新業態。
目前,德清地信小鎮匯集了430家“地信+”企業,年營業收入近350億,形成了涵蓋北斗時空、測繪遙感、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地信領域的產業生態,已成為中國地信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徐文光表示,要進一步打造產業高地、創業熱土,引育國際研發機構,匯聚全球高端要素,聚焦時空智能等地理信息前沿領域,攻堅突破。建強莫干山地信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著力培育世界級地理信息產業集群。同時,進一步促進價值轉化地信賦能,積極開展時空信息智能化關鍵技術應用,構建智慧城市、耕地保護、災害防治等一批典型應用場景。
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表示,地理信息,是數智時代的新資源、技術革命的新藍海、產業變革的新賽道。湖州的“地信+”不是淺層的“功能組合”,而是深度的“價值融合”,改變的是整座城市的發展氣質、發展動能、發展格局。
“這些年我們以地信技術守護生態本底,打造全域生態感知網絡,讓水質監測、森林養護、空間治理實現‘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以地信技術支撐產業培育,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綠電船舶等新興產業,正在加快構建提質向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陳浩表示,“如今的湖州,在地理信息的賦能下,發展的含綠量、含新量、含金量持續攀升,涌現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推廣價值的案例和樣本,走出了一條具有湖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陳浩表示,當前,湖州正大力實施“地信造峰”行動,做好“地信+”文章,推動地理信息數據共享和應用創新,努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動案例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