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經濟高效運轉的“生命脈絡”,而物流成本的降低可直接提升企業利潤空間與市場競爭力,推動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10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于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落實情況匯報,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會議指出,物流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著重要基礎支撐作用。要持續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加快建設供需適配、內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系,深化貨物運輸結構調整,加強多式聯運管理制度、規則標準協調銜接。要加大物流倉儲設施等領域投資,優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物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要推進物流數據開放互聯,推動人工智能等與物流深度融合,促進物流數智化發展。要加大對物流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短期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動物流主體做強做優做大。
在物流領域,多式聯運管理制度、規則標準的協調銜接意義重大,關乎物流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成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多式聯運的協同與銜接能夠大幅減少貨物在不同運輸方式間的轉換時間,實現無縫對接,從而顯著提升物流效率,若能進一步實現規則標準的統一,則可減少重復裝卸、中轉等環節,降低運輸損耗與人力成本,提升運輸效益。多式聯運本身具有低碳環保的特性,其制度規則的協同有利于推動綠色物流的發展,減少能耗與碳排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還有助于提升我國物流行業的整體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劉大成說:“多式聯運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運輸設備的兼容性差,不同運輸方式的設備在尺寸、重量等方面存在差異,銜接時需要額外的設備,從而增加了成本與時間。因此,需要政策進一步規范,制定統一的運輸銜接標準,涵蓋設備規格、操作流程和信息格式等。同時,也要加強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領軍企業等的協作,共同推動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強化標準的宣貫。”
物流數智化發展也是近年來物流領域的一大顯著變革。當前,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智能貨架、自動化揀貨系統、智能運輸等智能物流設備,實現了采購、倉儲、運輸、配送等物流業務的數智化與精細化管理。這有利于物流業的降本增效與高質量發展,對物流業打通供需大循環、實現“韌性”增長具有重要價值。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人工智能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已從單點優化邁向全鏈路智能化,形成了多模態、多智能體和具身智能三大技術發展方向。多模態大語言模型能夠處理文本、圖像、語音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多智能體協作可解決復雜任務,實現物流系統的分布式決策,具身智能則推動物流機器人智能化變革,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物流環境。在智能運輸領域,物聯網技術使車輛實時監控、路徑優化和能耗管理成為可能,大幅提升了運輸效率和安全性。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物流企業能夠實現對物流過程的實時監控和精準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供應鏈的韌性。
袁帥表示,我國高度重視物流與供應鏈的數字化發展,將其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強調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推動物流與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是對行業發展趨勢的精準把握,更為物流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未來,掌握人工智能與物流融合技術的企業將占據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