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5上海蘇河灣大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表示,科技金融沒有一條放之四海皆準的通用路徑。各國要根據本國科技發展階段,塑造與之相適配的金融體系。在他看來,我國應立足中國國情,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系。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使之更加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需要,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應有之義。”鄒瀾說。
如何立足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現狀,更好支持科技發展?鄒瀾表示,中國股權融資市場近些年快速發展,但占社會融資的比重還不高,相比而言,中國債券市場規模更大,目前已超過190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資金籌集規模大、成本低、期限長,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為此,今年5月,人民銀行與證監會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創新債券產品體系,同時通過在債券發行、繳款、還本付息等方面設置更加靈活的市場化安排,創新風險分擔、信用評級等配套機制,引導債券資金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
“支持股權投資機構融資是債券市場科技板政策的重點,也是打通債券市場與股權市場連接的關鍵節點。”鄒瀾說,人民銀行借鑒2018年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的經驗,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創設了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由央行提供再貸款資金,與地方政府市場化征信機構一起采取多樣化征信措施,矯正信息不對稱、風險偏好錯配等市場失靈,還原市場正常的投融資功能,支持頭部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低成本長期債券。
鄒瀾表示,這些具體政策安排激發了活力和信心。債券市場科技板落地五個月以來,科技創新債券融資增量擴面,資金加快流向科創領域,銀行間債券市場約280家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6700億元。
據介紹,債券市場科技板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科技型企業結構多元,分布廣泛,191家科技型企業發行377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涉及集成電路、智算中心、生物醫藥等前沿新興領域企業;二是支持發行人靈活選擇發行方式,獲得更長期限融資,近一半的科技型企業發債期限達到三年及以上,股權投資機構平均發債期限達到5.8年;三是融資成本較低,科技型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的科技創新債券,獲得市場踴躍認購,平均票面利率大約為2%。金融機構積極為科技創新債券提供做市報價等服務,交易活躍度明顯提高。
人民銀行還出臺了其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科技金融發展。比如,2022年創設科技創新再貸款,2024年創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科技貸款投放。今年5月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提升至8000億元,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先后創設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解決一些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逐步形成以總量型工具為主、結構型工具為補充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鄒瀾表示,比如,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綠色貸款1.4萬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超過2.5億噸。
鄒瀾透露,未來,人民銀行將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結構性工具體系,“中國的科技創新蘊含重大機遇,我們將與各方一道著力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持續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度和水平”。